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068年)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治平三年(1066年)撰写了《通志》奏呈,宋神宗定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身作序,西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政未成,因而求外任,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成书, 元佑元年(1086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全面拔除了王安石的新政。身后被追封为温国公。
2、经心的考异。只要实在才有代价,只要有代价才气具有鉴戒感化。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停止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支出注释以外,又将各种分歧的说法和辨别来由加以逐条申明,著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因为考异中“决定幽隐,校计毫厘”的松散态度,大大加强了史著的可靠性、实在性,《通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感化。而这类著史体例,为后代史家相沿,清朝以考据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恰是沿着这条门路生长起来的。
别的,对于王安石在变法中的详细作法,司马光也有定见.主如果王安石“求治太急”,不敷慎重,犯了暴躁冒进的弊端.另有是用人不当,用了吕惠卿如许有才少德的“小人”。这些,司马光在给王安石的三封长信中,都作了详细的申明,说了本身的观点。但是王安石始终没有接管与改正。
司马光在政治、经济、思惟、品德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各种弊端,提出了攻讦。特别是在王安石变法之前,他任谏官和侍从时,更对时政提出了很多改革定见。比方,在人才题目上,司马光反对冗官成灾,因循保守,无所事事的卑劣民风,主张精兵简政,主张突破家世出身,论资排辈的用人轨制,主张以实际才德,越级汲引重用各种专门人才。又如,当时冗费和冗兵惊人,成为极大祸害,他主张兵在精而不在多,主张还兵于农,不要裁军,要让士卒回到农业出产上去;而对于国度无度的开支,他更峻厉要求上自天子,下至县吏,应当节俭为民。再如,司马光对于当时朝廷麻痹不仁,反而以歌舞升平来袒护题目成堆的状况,非常不满,指出这是不事进取,得过且过的坏民风。他夸大“务实”,要少说废话,多干实事,统统从实际解缆,实事求是。而他本身,则是埋头苦干的务实家。有一次,司马光叫人去卖掉他家的马。他叮嘱卖马的,必然要讲清楚,“此马夏月有肺病”,不要棍骗别人。卖马的暗自发笑:司马光的确诚恳到笨拙的境地。另有一次,他为村民讲学,村民提出一个怪题目,司马光诚恳承认,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题目,不能解答;今后研讨清楚了,再来答复你们。
《通鉴》的编写,大抵分三个步调:1、摆列丛目;2、编写长编;3、编削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整由主编一人完成。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详细体例和原则,司马光夸大了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的选材。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遍及,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侧重在国度兴亡、政策得失、君臣品德等方面,目标在供应治国鉴戒,反应生民休戚的环境。如许,所收史料除野史以外,诸如稗官别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长编长达650O多卷,3000多万字。
司马光早就想编一部简明体系的中国通史,苦于没有机遇和时候.在和王安石政见分歧、难于合作的环境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辑史著,从汗青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鉴戒,“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应当说,司马光着史,是其从政治国的另一体例。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他曾与刘恕筹议说:“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扼要之文,收罗旧说,成一家之言。”这申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通鉴》的范围。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积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志》八卷,申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停止撰写。他的著史获得宋英宗、宋神宗的奖饰、支撑,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神宗以此书“鉴于旧事,有资于治道”而定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正视。除了答应其借阅国度统统的图书质料外,神宗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饵款项之费,尽由国度供应,为他供应了优厚的著书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