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49章 袁崇焕评传(8)
皇太极清算好了军队,转而去攻宁远。
[17]袁崇焕〈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存亡,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是三兄弟中的老迈。二弟崇灿(一说是他哥哥)当他在关外时在故里去世。三弟崇煜跟着他在军中办事,厥后也告别回籍。袁崇焕从宁远送他到山海关而分离,写了两首诗给他,说:边陲需求人守御,升平还没有获得,我早已决计报国,安危去留的题目不必提了。[18]
赵率教是陕西人,此人的品德本来是相称不高的。努尔哈赤攻辽阳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任务,这个战役批示得一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脱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免,想来是贿赂了上官。厥后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处所,赵率教申请戴罪建功,带领了仆人前去领受前屯卫,但达到时发觉已被蒙前人占住,他便不敢再进。努尔哈赤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间隔很近,本身不亲去赴援,厥后宁弘远捷,他却想分功,乃至给满桂痛骂,变成了很大风波。
袁崇焕有一句诗:“心苦先人知”。当真是豪杰孤单,懦夫悲歌。他明知不能获得当时的谅解,只盼望本身这番苦心孤诣能为先人所知。当我写到这一段笔墨时,想到他的耿耿之怀,悠悠之心,忍不住又感到了狠恶的心伤,感到了他豪杰脾气中庞大的悲壮美,深切的凄怆意。
蒲月十一,皇太极所率雄师攻抵锦州,四周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寺人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极媾和,那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皇太极不入彀,攻城愈急。
[13]厥后皇太极在写给祖大寿的信中(当时袁崇焕已死),曾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然尔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此一时,天时民气,各有分歧。尔大国岂无聪明之时流,何不能因时制宜乎?”实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一向自认是金的子孙,他为了乞降,连祖宗也不认了。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役力已有加强,勇于到城外决斗了。前主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18]袁崇焕〈山海关送季弟南还〉:“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我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升平?由来和睦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前人名。”“弟兄于汝倍关情,这天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人尔能兵。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尽力,莫耽疏懒堕时名。”此中“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人尔能兵”两句,写出了他两兄弟豪放的脾气,就诗而论,也是豪放的好诗。
[8]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史乘上称为“后金”,以与宋朝时的“金”有所别离。到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才改成“大清”。以是本文中的满清,实在都应称“金”。“满洲”的称呼,也要到改了“大清”的国号以后才呈现,之前称“建州”或“女真”、“女直”(“真”字避契丹主宗真讳,改称“直”)。多数学者以为,“满洲”是文殊菩萨的“文殊、曼殊”音转。为便于读者,本文不将“金、清”“建州、满洲”“满族”等称呼按照汗青年代而道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