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扬州军民登上南城,了望江面,含混当中有千船挣渡而来,顿令人热泪盈眶。
六月中旬,气候已经日渐酷热,阮大铖于镇江统领诸路救兵,几白天便得兵数万,心中甚喜。
阮大铖说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接着说道:“至于练习之事,本官以有安排,仲及于大樽先生,尽可放心!”
兵部尚书阮大铖,被委以总理各路兵马援扬封官之事,江南之地为之震惊,无数世家大族纷繁招募人马奔往镇江接管朝廷册封,更有富商带着百艘大船相投。
不几日,左懋第,陈子龙前后领兵至镇江。
阮大铖并没想要同清军决斗,以新募之军的战力,还很难同清军挣雄,他的目标是送几万救兵入扬州,再打通南岸与扬州的水道,使得明军战船能从长江直接进入大运河,最后开到扬州东门外。
阮大铖作此决定,并非完整因为江北传来的狠恶炮响,使他担忧扬州有失,而是因为弘光下诏,令他早日开战,已解扬州之围。
左懋第见援甲士数虽众,却并无精兵,心中不由得非常愁闷。
救兵中有兵甲整齐的官军乡勇,更多的倒是衣衫不整的浅显百姓,更有甚者将七旬老翁,十岁小儿,也拉入军中乱语充数,使得援兵层次不齐。
南岸明军的意向,北岸清军早已得知,多铎也令清军停下攻打扬州,而令海军专门筹办对抗即将渡江的明军战船。
究竟上,六月间多铎的烦心之事,远不止于此,他屡攻扬州而不下,已经被多尔衮下诏怒斥。
救兵大要上阵容弘大,给人江南之地,尽起大兵援扬之感,但左懋第、陈子龙等人却晓得,救兵并非大要上那么风景,他们多是刚放下锄头的百姓,并非真正的军队。
王彦与军民经历一场大疫后,已经元气大伤,但众军凭着意志,始终将扬州节制在手中。
南岸镇江城中,阮大铖已经把握了四十余万兵马,雄师在长江边扎下营寨,连绵不断,长江上各种战船近三千余艘,士气鼎盛。
乙丑年七月一日,镇江四周的江面上,三千余艘战船,在南岸边游弋,船埠上一箱箱火药被士卒抬上大船,一队队明军背着弓箭,拿着鸟铳登上战船。
书房内,三人落座,婢女上好茶水,左懋第同陈子龙向阮大铖见礼后,道明来意。“阮大人,南直隶各府同浙省兵马源源不断,聚于镇江之数以有近十万人马,但下官同大樽先生观之,青壮不敷一半,此中老弱之人甚多,且有官员与不良士绅勾搭,虚报名册。如此环境,恐怕会影响援扬大事,还请阮大人严办作假乱法之人,以正次序!”
左懋第同陈子龙闻言,想要再劝,却见阮大铖端起茶杯,已有送客之意,随只得起家告别,悻悻退下。
为了击败清军海军,阮大铖一下将最为精锐的郑、方、王三部官军全数派出,再加上陈子龙、左懋第等较为能战的新募之军,合计十万之众。
这时多铎已经不敢再行抛尸之计,扬州城内的王彦,也在支出进二十万军民的代价后,使得瘟疫在城中完整灭尽。
左懋第在浙省募兵,得吴易之助,得兵八千,练习不几日,朝廷招书便来,今江南诸府起兵援扬,朝廷则以官位宠遇之。
弘光并非雄主,也不晓得兵事,只觉的镇江有四十万人马,远远多与江北清军,加上东林之人多次进言,渐渐就信赖了东林之言,随下诏催促阮大铖开战。
跟着北岸扬州表里炮火复兴,霹雷之声,从早到晚未曾停歇,本来想将士卒编练月余,在再行渡江开战的阮大铖,不得不提早令命郑鸿逵带领战船渡江援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