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礼部担负重担的齐王殿下向来体贴宋时,最见不得这等贤达明珠蒙尘,暗里与表兄魏国公世子议道:“莫非父皇是不想让我皇兄的人回京了?吏部天官但是宋三元的座师,不成能他压着自家弟子不准还京啊……”
依考核外官的《任务条例》, 须考查祀神有几、养济院孤老多少人、官军地步与官粮民粮……至民人犯法被诛者几人、警迹人几人等总计三十一条。
他真情透露地叹了几声,微微躬背低头,目光落在空中,将一个为了国度大治不吝捐躯门生升迁出息的教员的心态展露得淋漓尽致。
果不出他所料,两位皇子不肯全信他的说法,质疑道:“宋大人在汉中做的奇迹,朝廷已遣了诸部院大臣学习,又在京建起经济园,他另有甚么事须在汉中多耽两任才气完成?”
但立国百年以来, 因着隐田隐户、灾异、边患各种原因, 朝廷赋税更加吃紧, 六政当中渐“以催科为殿最”。而宋时这“催科”一项, 的确足以让陕西清吏司员外郎及以下诸官给他家送牌匾去:
唉,门生为了情郎不肯回京,这话可如何说得出口?少不得他这个做教员的帮着粉饰一二了。
“臣昔日曾翻旧制,发明国朝初官员多是九年任满才许升迁,处所上九年不换牧守,政事连贯,才做得出修桥、铺路、办学的大事。而近年来多是三年一任,任满即走,短短三年见得着甚么?很多官员为怕任内有事件结不清,影响考成,宁肯甚么也不做,或是只求些面宿世效的商贾事,那里故意机重新好生存齐截地扶植?”
王尚书双手递上奏章,朗声道:“请陛下先看这榆林镇奏上的捷报!”
唯此中有些罪轻的强盗、窃贼,虽已开释,却怕他们重操旧业,祸害良善,以是常令街坊、乡里监督这等人,有行迹及时上报――这等人便称作警迹人。
天子眯了眯眼,脸上染上了几分亢奋的红光,问道:“是何嘉物,卿可献上。”
每年官员考满, 必然要将任内事迹功业集结成文册,呈送各部查对, 然后才会递入内阁, 呈御前裁断。张阁老叮咛考功司将那份事迹册存档时,六部高低都已经传遍了宋时考满庶绩:
现在他三弟靠着师法宋时髦起了产业园,赚了些银子,养了些衣食无着的穷户,在京中的名誉日隆,在朝臣间也能被称一声“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