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补了一道手谕,叫人加急送往内阁,叫吕首辅安排封赐和祭礼时添上这些。又问魏王:“你可另有别的事么?若无事便回礼部吧,尽早将犒赏议出,送去给你皇兄与诸将才好。”
他这话虽未说出口,但环顾京师,确切也没有哪位皇子、亲王压得过他。魏王胸有成竹,站鄙人头静候父皇叮咛。
凡触及他们平常事情、考核内容的,哪怕国初的也都已编得差未几了,只要些少不要紧的典章还没弄完罢了。
现在两位年长皇子都在边关,京中之事,难道都合拜托他?
又问身边郎中:“前朝旧起居注、职官志、仪注之类可都编好类别、索引号了?早几年就叫你们把库里统统书都按着宋状元的索引法重理一遍,若还未做好,害魏王寻不着书,倒是我们礼部的不对了。”
自二十二年虏寇南侵,进犯雁门、偏头, 破宁武、窥忻州……
他不敢测度天家事,想到这里也就罢了,本身与次辅、三辅去拟圣旨,又与兵部共议犒赏,并挑了考功司郎中姚胜去边关宣旨。唯虏部内附一事因触及边外如何划草场安设那几千牧民,还需再叨教天子。
除此以外,全军高低各有封赏,卖力供应军粮东西的周王与各地牧守亦有功,都交兵部、礼部共议。
考功司郎中道:“首辅大人放心,虽则礼部忙录,卷宗繁冗,可这书册都分类弄好以后,我们司里本身寻书也便利,岂有不消心的?”
他能为军务节流本身的饮食,还亲笔致书周王,请周王多筹饼干、罐甲等简便易携之物;而周王亦在接到齐王手札后便极力筹措,奉上比他所请更多的军粮,更奉上了哨探、潜行的神器――
杨侍郎与辅国公、成国公等人寄回京的奏报中竟多有夸奖齐王勇武敢战, 身先士卒的,又夸他常日不贪好吃苦,与军士同饮食。
天子思忖一阵,也公然开口叮咛他:“你在礼部做得用心,朕有些事也放心拜托你――朕将加你兄长齐王为大将军王,这封号、犒赏、仪制都是国初时才有的,你且翻翻旧制,做好此事。”
魏王得了父皇必定,愈发欣喜,主动建议:“不过儿臣觉得,此一仗虽大胜,却还只是初胜。西北有辅国公、成国公等名将在,必然还能博得更多大胜,故这回祭奠父皇也当正视,却也不必一次便办得过分昌大。”
天子表情恰好,便叫他出去,亲热地问道:“你也是为你二皇兄大胜之事来的?”
子期当初在汉中收留流民,合本日收留内附部族实在也差未几么。若令人学他在关外也建个甚么经济园,教那些内附部民如关内百姓般安安稳稳地做谋生,再派读书人教其汉文、诗书,使其服天・朝礼节教养,岂不比划大片草场与他们更好?
现在还未曾过年,这竟只是五年间, 边关情势便有天翻地覆之变了!
到得礼部,吕首辅与摆布侍郎传闻此事,还恭喜他能得着如许的重担,给他讲齐王在这场大战中的功劳……
天子近年身材不若往年,祭奠流程繁冗,祭奠服又厚重,若亲身往太庙祭奠,只怕有损圣体,当遴选合适的皇亲、官员代为祭奠。
他父皇却只温声道:“朕晓得此事繁难,不过现在朝中除新年外,也就只封赐六军一件大事,你且用心作,做得好了朕也自有夸奖。”
天子亲作手谕,叫内侍送往廊下。才去不久,外头便有小内侍秉报:“魏王殿下求见。”
的确是抵不上一校的门生多,抵不上的是汉中学院那些有功名无功名、男男女女都加上的门生,平常的官黉舍可没有那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