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想着,朱标的肩舆已经到了乾清宫,肩舆停了下来,寺人上前道:“殿下,请容老奴前去禀报。”
他自问励精图治,勤政勘与千古帝王比肩,他自问轻徭薄赋,只让百姓余暇时候退役,民田亩税也只收三升三合五勺,他如此善待百姓,为何彼苍却对他不公,迟迟没法让他看到‘大治’之世,莫非他定下的各种端方都错了吗?民不成逾规、臣不成逾上;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只要天子的权力才是不受任何限定,这些莫非这不是天道吗?
朱元璋见宗子身子仿佛又薄弱了几分,气色也太不好,不由体贴肠问他道:“听宫人说皇儿这几日睡觉颇晚,这是为何?”
这是个没有玉轮的夜,阴云密布,使夜晚格外的黑,在宫中一处假山旁,一名寺人提着灯笼仓促走过,假山的裂缝里却留下了一卷小小的绢绸,半晌,一队侍卫巡查过来,从假山旁擦身而过,而走在最后的一名侍卫却趁前面人不重视,行动极其敏捷地将假山裂缝里的绢绸插出,塞进了腰带中。
不!他决不能容忍。
“如此甚好。”朱元璋表情开畅起来,“皇儿好好歇息几日,三天后解缆。”
寺人仓促地去了,朱标却有一种不安的感受,父皇召见本身,恐怕和李善长有关了。
几名侍卫冲进厨房便翻蒸笼,身材矮胖的王伙夫跑上一人给他们一巴掌,“去!去!我顿时要回家了,别来拆台。”
为此他运营了二十三年,直到明天,他的棋还没有走完,另有最后收官的一步,现在是落下最后一颗子的时候了,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已经活不了几年,他毫不能让他善终,他要李善长死在本技艺中,要让他的死来鉴戒世人,也为本身的棋局走完最后美满的一步。
朱标晓得父皇名义上是调查贸易,实在是把本身调离都城,以制止本身干与即将发作的李善长案,他悄悄地叹了口气,躬身答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回禀父皇,儿臣每年初春皆寝食难安,本年稍重,这是常态,请父皇宽解。”
......
乾清宫内设有朱元璋的御书房,这位摈除鞑虏、规复中华的大明建国天子极其勤奋,每天都会批阅奏折到深夜,他本年已经六十二岁,已经到了知天命的春秋,但恰好相反,即位二十三年,他却越来越猜疑,他出身贫农,深知耕者之苦,从立国之初,他便轻徭薄赋,广授田产与贫农,他坚信‘民安其生,君才气安其位’,为此他千方百计使富者自安,贫者自存,但他的猜疑倒是来自于此,他费经心机,苦心运营,却遭到了来自农夫和地主两个方面的抵当。
王伙夫在前面追着破口痛骂,他一把抓住了跑得最慢的一个,“你把包子还我!”
朱元璋从立国之日便开端猜疑,这江山明显是朱家的私产,为何相国能够私行批权、为何尚书可不消奉他之旨,卧榻之侧有别人鼾声如雷,这天子的梦还做得安稳吗?
这天早晨,朱元璋一向批阅奏折到深夜才歇息,御书房内灯火敞亮,只见朱元璋的身影映照在窗纸上,时而低头深思、时而拍桌大怒、时而仰天长叹。
.......
.......
朱标一惊,他仓猝点头道:“皇儿不敢,刺杀一案也是皇儿粗心而至,不该对峙微服私访,乃至被盗匪所窥,父皇不予究查,乃是宽仁之慈,皇儿绝无牢骚。”
‘宽仁之慈?’朱元璋自嘲地笑了笑,他话题一转,又微微一笑道:“朕即位之初,正值元末大乱,人丁希少、民生凋敝,百姓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朕起于微末,对此知之甚深,以是朕即位后,鼓励农桑,开开荒田,以轻徭薄赋来使民生垂垂规复,与此同时,朕唯恐商贾与农争利,官方鼓起追求投机之风,又惊骇豪侈*之气流行,使穷户遮体之衣变成富人锦上之花,故朕严禁商贾,但朕也深知,盐铁茶油安能己出,以是这商贾还是少不了,朕实在也睁只眼闭只眼,加上二十几年的民生规复,我大明已不再似建国之初那般贫苦宽裕,以是朕思之再三,筹办略略放宽商贾,在民户中设立商籍,以便征商税,但官方贩子环境朕也知之未几,故想命皇儿替朕出巡于江浙,看一看苏杭一带的贸易生长真相,你趁便也去散一散心,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