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梦龙、王宗沐试航胜利,海运既可恃,为何不通海运?”高拱以不容置疑的语气道。
刘体乾、朱衡皆沉吟不语。
“梁梦龙、王宗沐建言通海运,户部、工部如何看?”高拱开门见山问。
“海禁一驰,他日更有可忧者。”张居正感喟道。
“玄翁,漕运之事,中外汹汹,还是上紧议处为好。”张居正坐不住了,这天一早,他来到高拱的朝房,提示道。
胶莱河罢议,不唯宽东土万姓财力,且使数百年谬计,一朝开豁,不致复误先人,诚一快也!海运……
“子维、惟贯,来来来,到我直房来!”高拱站在吏部直房的门外,镇静地大声喊道。
漕河淤塞、运路不通的动静,很快就在都城传开了,朝野一片哗然,竟至民气惶惑,一股不安的情感在都城上空满盈。高拱却一变态态,不急不躁。
“喔,历下,这从何提及?”张居正忙道。
“通海运,治河便可安闲而做。”高拱回应道。
张居正抬开端,道:“玄翁,居正看大司农、大司空皆面露难色,心中无底。海运可通,但一定都押在海运上,无妨先拨出三分之一漕粮走海运。何况雇船、雇招海员,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精密。不知玄翁意下如何?”
“内阁便是二比一,朝臣中反对者当更多,为保护国策祖制计,当反对之!”殷世儋道。
“那么,玄翁的意义是,海运?”张居正摸索着问。
“漕运总督不是换人了吗?还议甚么?议也议不出以是然,白搭工夫!”高拱不觉得然地说。
“你再看看最后几句话!”高拱孔殷地说。
高拱道:“管理黄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要不与漕运绑在一起,自可安闲去做。”
“不唯设施可得补葺整备!”高拱抚掌道,“国朝将士,素惮于海,若行海运,必多造海船,护航的将士,又因之习于海战,海防必无忧矣!要梁梦龙上紧奏来!”说着,提笔给梁梦龙回书:
张四维瞥见高拱在函套上写下王宗沐三字,劝止道:“玄翁,王宗沐运督之任,尚未奏报,万一皇上……”
“梁梦龙的意义很明白了,”高拱拿着他的奏疏说,“海道,南从淮安到胶州,北从天津到海仓,他差人从淮安运米两千石,从胶州运麦一千五百石,海道无碍。从淮安到天津,约用二十天便可到达。每岁蒲月之前,风势和婉,便于扬帆。且漕船行驶远洋,有岛屿相连,遇风波随时可泊岸。若船坚毅,再择恰当气候出行,可保安然。故建言朝廷,而后以河运为主,以海运为后备,万一河运不通,海运可弥补之。海运不唯可补河运,且有助于海防。”
高拱瞪着眼道:“不必多言,任王宗沐为漕运总督的奏本,明日即上!”说着,提笔给王宗沐修书:
“那好,当如梁梦龙、王宗沐议,通海运!”高拱定夺道。思忖半晌,又道,“工部、户部速商兵部,要在东、南诸省布点,开厂造海船,一则用于海运,一则用于护航的官军,磨炼出一支强大的水军出来!”
海运试有效果,具见谋国之忠。须详审伏贴,备悉具奏,厥功非细!
“照梁梦龙这么说,还要河运做甚?”殷世儋嘲笑道,“他说的看似头头是道,就是健忘了霸道——禁海祖制!海运公例海禁驰,这就是变相破祖制!”
魏学曾叹了口气:“时下若不袭故套做事,乐于成全者少,欲坏之者多,是得在人事上提早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