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究见面了。”胡宗宪腔调很陡峭,但于可远听出了语意中的沧桑。
亲兵队长先是朝着于可远打量了一番,才点头道,“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戚将军和俞将军都在内里呢,你们先出来吧。”
胡宗宪:“以你的才情聪明,若能站对步队,将来步入宦海,必将平步青云。有句话,但愿你能服膺内心。”
胡宗宪仍然非常安静,“莫要做小女子态,你觉得我是救你吗?朝务、政务、军务,被宦海合误已非一时,我自问不洁净,没有严师的大力互助,更不会坐到这个位置,将来何种苦果,都是应当。但你,俞大猷,赵云安,你们这些人,都是实心为国的,你们若被连累,是朝廷的丧失,是百姓的丧失,千秋万代以后,我身上恐怕也要背上一层残害忠良的骂名。我以后,抗倭仍要有人秉承,保家卫国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肩膀上了。不管为我,为朝廷,还是为你们本身,这些事都没有筹议的余地。”
邓氏又望向院内,“你快去忙闲事,别让胡大人久等,阿母也得帮着俞将军看火候呢。”
刚进屋,邓氏一把扯住于可远的衣袖,冲动和镇静之情溢于言表,“儿啊,我的儿啊,你到底做了甚么,连浙直总督都到咱家了?莫不是你父亲的在天之灵保佑?”
于可远见他一脸担忧,心中不由又是一番动容。
“讲,我能办到,必然帮你。”
戚继光浅笑着望向于可远,“小声些,胡部堂睡着了。”然后把扇子递给于可远。
胡宗宪大抵四五十岁的模样,脸颊显得黑瘦蕉萃,且一向在咳嗽,神采有些发青,头发斑白,满脸皱纹,就算半躺着,那种怠倦之态仍然讳饰不住。
戚继光对胡宗宪的豪情,何止是部属对下属的担忧,疆场拼杀这么多年,恐怕更多的是惺惺相惜和亦师亦父亦友的情怀。
于可远:“胡部堂在内里躺着,不会着凉吗?”
胡宗宪望着戚继光,“你还不信,我就说,这孩子的深谋远虑,毫不能以他的春秋猜测,现在但是佩服?”
戚继光直接跪了下来,双眼通红,“大人,您身材都如许,还是不要为卑职驰驱了!”
于可远无法一笑,将衣袖抽出来,摆正身姿,朝着邓氏跪了下去,“孩儿多日未归,不能全孝道,害阿母担忧,请阿母惩罚。”
三人都没有说话,蹲在火炉旁熬着药。
戚继光就显得很不一样,望着这位呈现在汗青书中的民族豪杰,于可远感到很多,心底便冒出了李白的一首诗:
固然迫不及待,但这么多年都受过来了,也不差在一时半刻,邓氏想了想,满脸欣喜道,“我儿长大了,这事,你来办吧。”
于家老宅并不在东阿县,他们能这么快获得动静,证明是有些能量的,可惜那群人过分势利,家中艰巨度日时,他们未曾过问一声,现在却来攀亲戚寻好处,天底下哪会有如许好的事情呢?
“毕竟是李时珍开的。”听到胡宗宪病情好转,戚继光的表情也大好了。
俞大猷去掉围裙,从厨房轻步走了出来,高低扫视着于可远,手摁在嘴唇上,一副深思的模样,“真是看不懂,你才十四对吧?肚子里哪来那么多墨水呢?我儿这个春秋,要他读些书,的确像是害他一样。若非如此,我就这一个儿子,也不必将他带到疆场上了。”
胡宗宪望着他渐渐摇了点头,接着道:“但愿如此吧。”
于可远谦逊地回道:“将军过誉了,不敢和俞大人比拟。”
说到这里,于可远不由望向胡宗宪。
不知甚么时候,胡宗宪醒了,他就躺在木椅上,偏着头温馨地望着三人的背影。
俞大猷的话明显很多,凑到于可远面前,小声道:“那件通倭案,是不是很焦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