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顺治入关后,因为其朝政被做摄政王的叔父多尔衮所把持,多尔衮对顺治的教诲,又采纳听任自流的态度,以是顺治的幼年和少年期间,像统统满族孩子一样,热情于骑马、射箭和围猎,对汉文明一片茫然。
据《清世祖实录》卷3、卷9、卷十五等处的记录,就顺治接管汉文明教诲的题目,都察院承政满达海、给事中郝杰、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人,都曾经前后向多尔衮上疏,要求挑选有学问的人教诲顺治的学习,但都被多尔衮以顺治年幼的来由回绝了。厥后,多尔衮对这类建议干脆置之不睬。只是因为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十仲春俄然去世,才使顺治的汉化教诲一下成为必定。面对如此丰富而悠长的汉文明和汗青,出于实施统治的需求,顺治在几近不识汉字的根本上孜孜肄业。但最早植入他脑筋中的宗教,却并非是已被汉文明深深吸纳和包涵的佛教,而是没能融入汉文明的基督教。
但是仅凭碑文石刻的记录,多少有些孤证,而《清世祖实录》等汉文的官方档案中,又没有顺治曾经在八年驾临景忠山的记录。中国第一汗青档案馆保存的清初内国史院满案牍卷上面记录,顺治八年十一月初七日(1651年12月19日),顺治帝与皇太后、皇后一起行猎,驻于河北遵化。初八日住在高家庄,并在这一天,去了娘娘庙,赏和尚海寿千两银子。比及从滦州回銮的途中,在十仲春初三(1652年1月13日),再次去了娘娘庙,“赐京宗山……南洞之和尚伯三银一百两”。这里,娘娘庙是碧霞元君殿的原称,海寿即该殿的主持法师,而“京宗山”就是“景忠山”,“伯三”就是“别山”,只是因为在将满文翻译成汉文时,地名、人名的翻译利用的是音译体例,因之所选的音译汉字分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