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人在迷惑:杨家怎的只让一个杨五郎在此单打独斗,其他兄弟哪去了?他父亲杨继业哪去了?会不会要施甚么狡计吧?
潘仁美不明其意,但也不敢违拗,他抽出背上的令旗摇了三摇,中军的一个旗牌官见令,赶紧奔到铜锣架子下,将铜锣敲了三声。
宋太宗也来个随声拥戴:“杨家将来者不善哪!”
杨家父子真豪杰,万里威风人敬慕。
太宗侃侃言道:“杨老将军!辽国侵犯我燕云十六州,想必老将军早有耳闻,朕带领天兵光复失地当属公理之举,也是毫不容置疑的!但是河东刘继元却勾搭辽狗,违背天意,频频螳臂当车,禁止我神兵收取,实在令人可恼可爱……久闻老将军志在抗辽,威震朔北,何不适应天时,归降大宋,帮忙朕完成中华之同一大业?若听朕良言相劝,朕当宠遇你杨门父子,封王拜帅,尽在道理当中。望老将军三思!”
呼延赞、杨延德双双罢战,各自归回了本队。
杨继业沉吟了半天,实在无话可答。
八大王惊叫道:“安营未稳就来应战,公然短长!”
太宗大笑道:“哈哈哈哈!杨老将军所言极是,如不见个真章,你还真以为我们怕你哪!本日天晚,朕不欺你远途驰驱,安营未稳,明日在鸡
一个个摩拳擦掌,欲待出兵,急不成耐。
他们看到与呼延赞对阵的五郎杨延德固然年纪不大,单人匹马,却武功纯熟,毫有害怕,越战越勇。本来,呼延赞的本领大师都是清楚的,在宋营足能够名列前茅,但现在赶上杨五郎的龙凤双月斧,二十多个回合打过了,却没有分出一丝胜负,不由民气里都佩服起五郎来!
南边十五里处,宋太宗、八大王、潘仁美、高怀德、石彦超等带领御营兵两万也赶出宋军大营来观阵。
想到此处,太宗立即传旨:“潘元帅!鸣金!朕要与杨继业对话!”
在太原城城南的这块高山上,呼延赞骑乌雅马、舞镔铁枪,与五郎杨延德的大青马和龙凤双月斧“叮叮铛铛”厮杀在了一起。
且说这潘仁美,名潘洪又字仲询,年正五十,本籍河北大名府。生的国字脸,三角眼,两腮横肉忽闪闪,稠密的髯毛往上卷,一看便知是个多智多谋的主!他少年当兵,一向跟着太祖、太宗兄弟,算的上是一个赵宋皇朝的亲信大臣;虽说任着大元帅之职,他却不喜顶盔挂甲,老是一副圆领乌纱打扮,再衬着他的五短身材,熊腰虎背,让人说不出他的职事,是高雅的武夫?还是卤莽的文士?的确有点不伦不类!四不像!
太原城头上,汉王刘继元远隔一箭之地也在观阵。
太宗打马前行两步:“杨老将军!愿听孤王讲几句肺腑之言吗?”
他思来想去,只能如许答复道:“宋皇陛下说的好!但杨某食汉之禄,忠汉之事,也属不得已而为之!余情勿须多讲,先打完这一仗再说!”
太宗赵光义第一目睹到杨继业,就感到大脑中“嗡”的一下落空了知觉!豪杰啊,豪杰!这绝对是天下无双的大豪杰!他想起了宋太祖赵匡胤临终前说的那一大段遗言――“朕曾与这个杨继业畅谈彻夜,甚爱他的本性梗直和忠肝义胆……光义吾弟,你与德芳叔侄若想同一中华,安宁天下,必欲招降这报酬我大宋朝所用才是……”
呼延赞大吼一声:“潘元帅!我呼延赞还用得着你使激将法吗?不是他杨继业死,就是我呼延赞亡!潘元帅就请出兵掠阵吧!”
铁甲坚兵奔南路,太原城下阵容酷,
“我打头阵,不活捉杨家父子,誓不为人!”
会晓得!故而你毕生也难觉得帅!刘继元不过就是去搬个援兵,据本帅所知,河东群臣能征善战者也就杨继业一人矣!那杨继业,三年前幸运赢了我两场,我还正筹办跟他见个真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