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女娲别了如来,离了西牛贺洲,女娲又在南赡部洲寻觅赤尾马猴,仍然无果;后再北俱芦洲寻觅通臂猿猴,还是无果。
至于其他三灵猴,女娲久寻无获,心想定是初生之时,护体仙气流失,早已丧生。因而心中间结已了,遂分开周天以内,便往周天以外,大天之界旅游去了。
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约五百年后,猴王知存亡,忧存亡,遂跋涉千里,遍求名师,先去南赡部洲,无遇仙缘,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年馀。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外洋必有神仙。单独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偏访多时,终遇菩提祖师(别名准提道人、菩提道人),收其为徒,名曰:孙悟空,自此好学道法仙术,学得通天本领。后被菩提祖师借口逐出师门,回归花果山,并闹上天庭,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满天仙神无一敌手,玉帝无法之时遂请西方如来佛祖(接引道人)出面。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自这天月星斗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厥后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堪而头触不周之山,今后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
四灵石,公然不负女娲希冀,吸六合灵气,聚日月精华,得以重生,破石而出,因而四石化为四猴,灵明石猴、赤尾马猴、通臂猿猴、六耳猕猴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别离生于四洲以内。
有四猴: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暗中,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浑沌。
灵明石猴便是吴承恩先生《西纪行》之间所言之灵石,出世与东胜神洲花果山,初生之时,破石而出,六合动动,因有女娲仙气护体,颇具仙力,活着间群兽同类之间称王称霸,肆意纵横,可谓无敌美猴王,客居花果山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拨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怜悯,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单独为王,不堪欢乐。
而补天之时女娲仙气不敷,时有石块陨落,伤及生灵性命无数,其间有四灵猴兄弟,以死而救女娲之命,形神俱灭,帮手以补彼苍,功不成没,女娲为报其恩德,遂使聚魂*,将其灵魂附于补天之时残剩四石块以内,别离放与东、西、南、北四洲山明水秀,仙杰地灵之地,使其接收六合灵气,日月精华,望他日以得正道。
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产生万物。历曰:“气候降落,地气上升;六合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但是美猴王被压五行山下以后不久,周游周天以外的女娲娘娘心有感到,得知本身当年分放四洲的四灵石重生转世,遂返回周天以内寻觅,先至东胜神洲,不料听闻灵明石猴化名孙悟空,大闹天庭,已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思其当年捐躯相救之恩,遂见玉帝讨情,又往西牛贺洲亲访师侄如来佛祖(接引道人),晓之以情,如来仁慈,遂承诺点化灵明石猴,使其修成佛道,命坐下南海观世音菩萨安排取经之行,令其庇护唐僧,历经磨练,以成佛道。
佛祖初见悟空乃一顽候,并不在乎,但又见其本领仙法甚是熟谙,极其了得,心中大惊,面色忽变,发挥大周天如来神掌将其压在五行山下,留下符咒震之,解了天庭之围,独自返回西牛贺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