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批示使一顿脚:“去求!与其跟着他干,还不如跟着元允中干。元允中好歹简在帝心,背靠内阁。我们何必给那姓白的当枪使?”
几个批示使听着,立即不动声色地相互互换着眼神。
元允中,的确向来没有打仗过兵事。
元允中又问了一句:“五万流民,就算是每人每天只喝一碗净水稀粥,一天也得八石米吧?”
不一会儿,就有人蹑手蹑脚地溜进了议事厅,见议事厅多数人的重视力都集合在唇枪舌箭的元允中和白大人身上,谨慎翼翼地靠近上峰,低声道:“查清楚了,那石景山上的确有个碧霞寺。那碧霞寺修的是苦行僧,寺里的僧侣不要香火钱,只收粮米面油。因此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粮米面油。比及次年米陈了,就会恩赐给周边的信徒。不要说宛平县了,就是都城也有很多人晓得,每到碧霞寺布施之时,都会赶过来求米求面。这事都不消特地探听,随便拉个宛平县的人,一问一个准。”
白大人惊诧。
“陈批示使,你曾经在宛平卫任过千户,宛平县的兵事,你应当最清楚不过了。你这就同旗下同知将宛平县要塞在舆图上标出来。
一旦他们承认,他们就和白大人拴在了一根绳上。而元允中明摆着和白大人定见相左,元允中身后还站着皇上……万一元允中占了上风,他们岂不是会跟着白大人一起不利?
他有条不紊,一一道来,到处点在关窍,让世人从开端的依命行事,到渐渐收起怠慢之心,仔谛服从,不敢违逆。
世人神采间不免透暴露些许的游移。
世人面面相觑。
他还劝道:“白大人也是爱兵如子,怕寒了那些校尉的心。”
白大人被气得倒仰。
死五万流民,却能够成绩他们的丰功伟绩,乃至有能够是平生独一一次。
元允中冷酷隧道:“石景山上有座碧霞寺,碧霞寺有和尚三百余人。良田五百余亩。寺中每年春季都会储存粮食四千余石。白大人如果有空不防算算,如若那堆积在石景山的流民头子找出了碧霞寺的存粮,宛平县会如何?或者我说的更清楚一点。如果那石景山脚的流民是碍眼法,流民的目标就是为了碧霞寺的存粮,白大人筹办如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