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卿请起。”嘉宁帝朗朗之声响起,百官停声,立起家看向御台。
太后从御台上走下,踩过地上的细雪,一步步朝慈安殿的方向走去。红绸高挂的贺寿门路印着这一幕,竟是分外讽刺。
“叩请陛下正我大靖朝纲!”
“你是大靖公主,知冤情而不诉,实乃大过。朕念你最后一刻说出本相,只免除你西北领军之权,禁于宗人府三月,以儆效尤。”
任安乐怔住,那眼神,就仿佛他望着的不是任安乐,也不是帝梓元。
石阶上的众臣仍不肯散去,三三两两集合在一起议论着这一整天匪夷所思的经历。
此时,右相神情微不成见地变了变,望了一眼沉默的任安乐,心一横,行出来,朝嘉宁帝拱手,“陛下,臣有一事,不知可否扣问于陛下?”
嘉宁帝神采微冷,沉默下来。朝中晓得此事者虽少,却不是没有,一开端只是无人敢提,这时闻声右相开口后,很多资格较老的大臣皆心领神会对望了一眼,眼中有些了然。
“帝梓元。”
嘉宁帝缓缓起家,一步步走到石阶边沿,望向百官。
看他这模样,底子就不消问了。常日不做负苦衷,半夜不怕鬼拍门!众臣心生嫌弃,看都懒得再看那宦官一眼,纷繁朝嘉宁帝望去。
“魏谏,把你手上的密信给哀家奉上来。”
听得太后此言,众臣大惊,虽说猜到了究竟,可太后亲口承认带来的震惊还是过分骇人。
或者说,作为大靖的公主,嘉宁帝的女儿,她底子没的选。
“张坚。”
“众卿回府吧。”嘉宁帝怠倦的声音在御台上再次响起,“赵福,随朕回上书房。”
“朕……十年前未得本相,乃至帝家满门皆丧,甚愧于心,朕自罚闭于太庙三日,为靖安侯、帝氏族人和枉死的将士祈福,以赎朕之错误。”
“陛下,刚才您言会还帝家一个公道,可太后才是形成这统统的人,臣的公道向那边寻?”
嘉宁帝未答,沉默地望着她。
嘉宁帝一怔,任安乐身后的朝官也纷繁抬首朝她望来。
一遍又一遍臣子的陈情声,反响在仁德殿前,伴着漫天飞雪,落在嘉宁帝眼里。到此时还坐着的只剩左相和一些皇亲国戚,他垂首迎向百官之前的任安乐,面无神采。
任安乐眼底隐有颠簸,望着一旁跪着安宁和立着的右相,嗓子垂垂涩哑。
到现在,你已经猜到,我重回大靖都城,要拿返来的,究竟是甚么,对不对?
跟着右相声音落定,一旁的各公侯大臣走出宴桌,行到一阶阶石梯上,叩拜于地。
皇室宗亲落座的处所早已散了个干清干净,韩烨一小我立在石阶上,形单影只,莫名的孤寂。
没有人敢拦住太后,因为他们晓得,护住太后的是大靖的帝王,不管他们有多气愤,都不能超越皇权去将天子亲母压下御台,能做到只要嘉宁帝。
右相一怔,有些游移。
“臣黄浦领旨。”百官当中,黄浦出列,叩首领旨。
任安乐闻令起家。
“朕是大靖天子,深知朝纲国法重于忠义,重于仁礼,也重于孝道。现在本相已明白,太后是幕后主使之人,朕虽不肯信赖,但铁证如山,不得不信。皇族犯法,与百姓同罪,朕不会为太后回嘴。只是朕为国君,亦为人子,太后生养之恩一样大于天……”
“起来吧。”
太后声音沉稳,一身气势还是平时的雍华贵雅。
“你想要哀家为你帝家偿命?”太后望了任安乐半晌,指着她,唇边一点一点的笑意涌了出来,大笑出声:“你竟然想要哀家为这些贱民偿命?哀家是构陷了帝家,搏斗了八万人,可哀家是大靖的太后,先帝已崩,当今圣上是哀家亲子,她若要拿哀家,便是不孝,百官要审哀家,就是不忠!这大靖高低有谁能够判哀家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