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汉星的六合法例之下,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情势,也都归在了“大文学”的范围之下。而跳舞、雕塑、修建等艺术情势,在这里则归为了“大武道”的范围之下。
儒圣孔子年纪略轻于道圣,在道圣凭一本《品德经》封圣后十年,儒圣也通过《春秋》、《诗经》、《尚书》三部日月巨著,胜利封圣。
典故中的孔子与老子,都是汗青上的贤人,以古人的观点看,境地都已超越了最高的“文圣”阶,几近于“神灵”的范围。老子乃道学一脉的祖师,故又被先人称为“道圣”。孔子是儒学祖师,以是又被先人称为“儒圣”。
但这节课听到的内容和宿世那典故分歧。宿世的孔子问道于老子,只是一次学术上的交换。而霍宗棠在这节课听到的,倒是近似于“华山论剑”、“决斗紫禁城之巅”的那种文道大战。
而后,道圣于终南山中,引来九道紫天玄气,洗练文魂,一本《品德经》真迹,字字随紫气冲起,没入九霄。
紫薇,是道学圣树。桃树,是儒学圣树。
当时,儒圣周游六国,带领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主动鼓吹儒道。在秦国主持的天下文道会盟中,儒圣先胜六国的文学大师,后以一己之力与百家争鸣,一人之文魂,竟在百家文魂的围攻之下,立于不败之地,其心志之果断刁悍,可见一斑!
而后,道圣隐世不出,道学如水,津润后代于无声间。儒圣则在天下设三千书院,救万民灵魂于水火中。
但两位贤人在终南巨石上对坐,时而闭目凝神,时而开目对话,这令天下人谛视标终究一战,竟然平常得仿佛两个读书人在闲谈普通。
文学之道的生长过程,就是不竭晋升心灵境地,令灵魂不竭充盈神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绝顶,但达到必然层次,凡人的灵魂,便能够成为神之灵,从而获得灵魂长生!
道圣半路上收了一个弟子尹喜,将五千字的《品德经》传给尹喜后,便飘但是去,再不见圣踪。
又同一时候,另有人在南溟之海,见道圣与儒圣同时垂钓的背影。道圣一竿,钓起半轮明月。儒圣一竿,钓起半璧红日。
百年以后,道圣分开守藏室,惊觉天下大变,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民不聊生。道圣因而修《品德经》一书,在天下留下七十二个洞天福地,为万民医治灵魂苦痛。
这一战,究竟谁胜谁负?
这“三日同辉”的异象,乃至掩蔽了天上的太阳,六国当中,同时可见三日之圣光,无数生民,不管贵贱,全都获得儒圣教养,天下气象为之一新。
传闻,两位贤人的文魂,已经长生了五千余年,若果能够获得《品德经》、《春秋》、《论语》等本来真迹,先人乃至能够朝拜圣魂,向贤人问道!
六合壮美无极!
只是偶过数百年,就能传闻一次道圣或儒圣显灵的事情。圣迹垂临人间,能够证明二圣灵魂的不朽。
同一时候,有人在昆仑之谷,见道圣与儒圣的虚影在云端写字,每写一字,雷霆便如飞龙游走,横布千里之远。
这一战以后,孔子封圣。
当然,二位先圣的真迹,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消隐于人间。先人固然再三寻觅,却毕竟再也找寻不到,只要二圣的文道――儒学及道学,一向流播千古,造福万代,在中原国无人能及。
道圣老子在史乘上,是一个近乎神话般的人物。出世时天生异象,七岁能文,十七岁开端云游人间,天下名山大川间,都曾见其悟道陈迹。二十七岁入周,连战天文、地理、周易、诗书等十位太学博士,十战十胜,名动天下。后道圣自发锋芒太盛,因而抱朴守分,进入大周守藏室,放心做一个看管历代古藏文籍的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