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能够沉默,醇亲王却不能不说话。他本来是同意兴建铁路的,但客岁预备由神机营出面,借洋债制作西山至芦沟桥的铁路,专为运煤之用,不想为言路大攻,因此有些畏首畏尾,此时为李鸿章的话所冲动,不由得又慨但是言,表示支撑。
孙毓汶不但有话说,并且他也是反对造铁路的。因为这段铁路起自东阿,迄于临清,虽跟他故乡济宁,发了几代的祖坟风水无关,但山东同亲都要求他“主持正论”,不得不然。
如谓便于文报,查火轮车每时不过行五十里,中国告急驿递文书,一日夜可六七百里,有速无迟……。“
李鸿章晓得不是好话说道:“请你念一念,让大师都听听。”
“请王爷先看。”李鸿章跟奕劻客气。
“少荃,你看看!”
因而在举座相顾,踧躇沉默之际,李鸿章用微显冲动的神态发言:“同治五年,恭亲王跟文忠创设同文馆,取用正路,学习天文书算之学,言路大哗,倭文端亦有封奏,请‘立罢前议’。
如谓易于征兵调饷,不知铁路虽坚,控断尺地,即不能行。若以兵守,安得到处防备?其害六。
“南漕以铁路转运,工成亦须2、三年,不管缓不济急,而商船停业,温饱迫而盗贼兴,其害一。
记得恭亲王驳倭文端的折子有言,’该大学士既以此举为窒碍,自必别有良图。如果实有妙策能够制本国而不为本国所制,臣等自当跟随该大学士以后,竭其樤昧,悉心商办。
现在看来如何样?好笑是不是?这不能怪倭文端,当时初讲洋务,究不知效验如何?我奇特的是,今昔异势,明显师夷之长,已见其利,何故另有倭文端的那套观点?
第二件大事是议铁路。“这件事,”醇亲王将身子今后仰一仰,带着点置身事外的意味,“本王没有成见,请各位公议吧!”
只是他也不肯公开获咎李鸿章,以是想了个油滑的体例,关照军机章京,检出旧档,将言官反对铁路的折子,作成一个抄件,此时取出来扬了一下说:“这是客岁秋冬之交,言官的群情,请李中堂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