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院里那些年纪悄悄、容颜斑斓的守寡女人,姜采青内心总有些不落忍,但是她现在自顾不暇,统统才方才开端呢,这张家看着安静,她却不晓得本身究竟可否真正的保存安身,如许轻飘飘的怜悯心还是算了吧。
“这就好了。你今后辛苦持家,要管着开支出入,要看账的,我刚才还想着,我本身也看不好帐本,帮不了你多少,家里要好好挑一个稳妥可靠的账房先生,好便利你使唤。现在晓得你本就识文断字,倒是我瞎操心了。”
“姜姨娘,您认得字啊?”菊姨娘略带诧异地问。
“小时候有个亲戚读过书的,他常日教自家孩子写字,我也是整日跟着一起玩,才勉强认得几个字。”姜采青便跟着周姨娘的谱子编了个说辞,反正濮州远隔千里,她如许含混其辞的,也没法求证。
“那好,银瓶姐姐,我年纪毕竟轻,掌家也没经历,今后你多担待些。”
“我是甚么读书人家出身?家父总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未曾教我读书的,自幼跟着家中兄弟一起,才认得几个字。”周姨娘说着转向姜采青,又说道:“竟不知您也认得字。”
“那里呀。”姜采青忙客气了一句,“周姐姐最是细心体贴,到处为我想着,我先感谢了。”
怪不得叫“大户人家”,看起来人丁简朴,倒是实实在在的大师大口。要说这张家对下人还算刻薄,这些人的确算是凭借着张家保存,裴三说不忍叫家奴任人转卖,失散流浪,并非一句废话。
说到张家人丁,远比姜采青看到的要多。除了后院里那五个姨娘,另有一名住在庵堂的老姨奶奶要扶养,说是张官人祖父的妾室,虽是贱妾,毕竟服侍过长辈的,他祖父过世后去了苍沂山上的尼庵保养,每年除了送些吃用,也要舍给庵堂一笔银子。
就比如绫姨娘吧,她从小被媒婆卖到吴家,成了吴娘子的丫环,那里晓得本身姓甚么。菊姨娘本来是南边世家贵族养的乐女,向来只驰名字没有姓,传闻因为长得太美叫主母讨厌,便用心卖得远远的。
一段时候畴昔,姜采青才垂垂地发明“青娘”这称呼的效应,先是其他几个姨娘,再厥后扩大到前院、后院的家仆奴婢们,垂垂都改口称呼她为“青娘子”了。
另有三个通房,姜采青想了半天,拿不定归到哪一类去,说她是奴婢吧,她比浅显丫环多了半两银子的月钱;说她是主子吧,三个平时也都跟浅显丫环一样,在张家伉俪身边干活使唤。干脆就伶仃算作一类了。
面前住的这祖宅不算,大略统计,两座田庄,合起来就一千余亩,都是上好的地步;其他另有四百余亩地,分离几处,零散租给佃农耕作的;另有一片六百余亩的山林地,看来没当好东西,除了原生杂树,只随便种了些果木,没甚么收益,却盖了一座别院在那边。张家号称良田千亩,公然是只多很多。
“认得几个字的。”姜采青非常随便地说。
姜采青昂首看看菊姨娘,心说这不废话吗,我不认得我拿着它翻了这半天?莫非翻着好玩啊?她也想过了,归正她才从濮州来,这些人对她本来并不清楚,装不认字也没需求,反倒迟误事。
“哎呦,您真认得字啊?”柳妈妈在一旁插嘴,“前晌我见您翻账册,只当您随便翻翻的呢。家里本来就只要周姨娘认得字,她是读书人家出身,现在您也认得字,果然都是读书识理的好。”
两个铺子,一个米铺,一个布帛铺。两间铺子都在沂州城中,想来是借着裴家的便当。米铺出息普通,那布帛铺倒是本地本地最大的布料铺子,卖的各地的棉麻、丝绸、彩帛,红利却很好,怪不得张家丫环的名字很多跟衣料有关的,素绫、花罗、翠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