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八这天下午,李氏来到沈溪家,把沈明有和沈明钧佳耦叫了过来,也是想问问为何茶肆收益降落。
沈溪提了个主张,干脆不那么费事,就用小锅灶来“涮火锅”。
一桌子几近都是女人,此次轮到沈溪这个男人当家,吃火锅是他提出来的,别人不会做,是以他批示宁儿和秀儿去把菜和香菇洗洁净,再把买来的羊肉和猪肉切成片,盛盘上桌。
沈明有当掌柜后,大志勃勃想大干一番,感觉高朋桌赢利多,干脆由四张桌子增加到十二张,又将店铺里里外外粉刷一新,兴高采烈等着高朋盈门。
两家人开端乐融融地筹办晚餐。
惠娘点头:“如许也好,大不了咱转头看看再买两个丫环返来,如许她们几个也不消过分辛苦。”
沈溪本来跟林黛在屋子里偷瞧,这时候他出来讲道:“爹,咱把铺子交出去的时候账上可有二十多两银子,如果说现在只剩下七八两了,那就不是营收,而是亏大了。”
印刷作坊刊印出来的《说岳全传》和《童林传》卖得很好,之前韩五爷平话带来的颤动效应,很多人都晓得故事的详细内容,拖家带口去听书终归不如何便利,不若本身买一本归去看。
老太太不肯交帐本,周氏天然不会多嘴,只是内心模糊有些担忧……现在沈家少了沈明文廪生的廪饩银和俸米,如果茶肆那边运营再呈现题目,糊口恐怕比起之前还要艰巨,不过这统统都老太太决定的,既然她信赖二儿子那就等着成果出来再说吧。
到四月尾,沈明有接办茶肆不到一个月时候,买卖就从高朋满座变成门可罗雀,每天仅能靠夜场勉强保持运营。
沈明钧则太在乎这些,之前都是韩五爷把账目做好交给他,他让沈溪看过后就给周氏保管。
宁儿的本职事情本来是留在后院打杂兼看顾陆曦儿,可在两边药铺买卖都上了轨道非常繁忙,宁儿也被拉去新铺子帮手。
跟着处所安宁南来北往的客商增加,加上城里百姓玩耍踏春的人很多,城中几条商店林立的街道跟着变得熙熙攘攘。
别的茶馆酒坊,讲《说岳全传》的有之,讲《童林传》的有之,就算没有韩五爷讲的《封神演义》和《三侠五义》故事新奇,但人家也是照着沈溪印出来的书讲的,对于没听过的人来讲一样出色。
这天下午惠娘老早就让宁儿去买回青菜、菇类和肉食,但药铺忙到入更才关门,入夜了现做的话显得过分仓促,估计还要等一个时候才气吃上饭。
本来一个月能有二十两银子净支出的茶肆,在四月里一共才支出七八两银子,这还得益于前半月韩五爷打理。
“娘,这不是因为大哥住堆栈,咱要从账上支银子给大哥一家,再者我刚接办,之前添置桌椅板凳,还要租处所住……这茶肆买卖讲究细水长流,不能着眼于一时。”
李氏进城后便借住在沈家大房那边。
李氏一听,感觉沈明有这解释合情公道,小财不出大财不入,之前沈明有添置桌椅和粉刷店铺的事她也晓得,实在这些用不了几个钱,但老太太住在乡间二三十年,对于城里的物价不太有观点,觉得会花很多银子。
李氏人老,想得也庞大,她没曾想实在沈明钧佳耦只是不想让沈明有做事没人羁系,进而肆无顾忌地占为己用。
沈溪笑道:“姨没吃过安晓得好不好吃?姨和娘都太忙了,咱能够先尝尝,如果好吃的话,今后做饭能够省很多时候。”
周氏更情愿打理手头上的买卖,药铺这边主顾盈门,加上印刷作坊不竭地推出行说本,现在《说岳全传》和《童林传》都已经出到了第四册,发卖火爆,她两端跑竟有些忙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