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亲王放下鼻烟壶,紧盯着韩秀峰道:“听曹毓英说英佛二夷往香港、澳门两地增兵了,大小炮船五六十条,甚么陆战队、步兵团和马队加起来有三五千,来势汹汹啊!老弟晓得夷情,面对此危局,本王想问问老弟有何高见。”
就在他筹算先回书肆之时,一个侍卫迎上来讲肃顺大人有请。韩秀峰跟着侍卫来到一个清幽的天井,鲜明发明郑亲王和怡亲王竟也在。
“下官明白,下官服从。”
“禀大人,确有此事。”
“大人贤明!”
“如果没记错,薛焕早不做姑苏知府了,现在仿佛是苏松粮道。”
“竟有如许的事,他胆量也太大了!”韩秀峰不以为肃顺会冤枉荣禄,一是荣禄虽有点家底儿,但开消一样大,再没进项真会坐吃山空;二来银库郎中本就不是那么好做的,只如果坐在那位置上的人,想做清官都做不成。
郑亲王深觉得然,转头笑看着肃顺道:“这话本王爱听,本王早就说过西夷只是虚张阵容!”
“雨亭,满朝文武满是陈腐之辈,你说的如许的人可不好找。”怡亲王放下茶杯道。
“大人是说……”
“那就命叶名琛跟他们谈,叶名琛那边如果谈崩了,再让闽浙总督王懿德和两江总督何桂清跟他们谈,能拖一天是一天。说不准其老巢又有奸民犯上反叛,谈着谈着顾不上再跟我们在理取闹,跟三年前那样扬帆回返。”
肃顺不晓得韩秀峰在想甚么,打发走去传话的家人,俄然问:“志行,我记得你仿佛曾派过一小我去了上海?”
“他升官了,我还真不晓得。”
可想到皇上的态度很明白,除了“皋牢”以外没更好的体例,韩秀峰只能躬身道:“英佛二夷从其本土调那么多兵来,不晓得要破钞多少粮饷,不达目标他们是毫不会善罢甘休的,下官估摸着他们这两三个月内便会起衅。”
不等肃顺开口,韩秀峰仓猝起家道:“下官恭送二位王爷。”
“那人姓甚么叫甚么,究竟是何出身?”
“何桂清保奏的,迁苏松粮道的时候也不长,既然你感觉他是个能与西夷周旋的人选,那我明儿一早就奏请皇上,命薛焕为苏松太道,让汤云松为苏松粮道,把他俩对调一下,让薛焕去上海一心一意地跟西夷周旋。”
恭送走两位“甩手王爷”,肃顺接着道:“志行,正如你在折子中所奏,西夷真如果北犯直隶,这天津可否守住,靠的不但是大沽协那两营兵,一样不是天津镇那些不堪大用的丘八,说到底还是得靠京营,得靠南苑的那些马队。”
“南苑那边我不便利去,跟僧格林沁部下的那些骄兵悍将也不熟。他们能剿得了长毛,但究竟能不能对于西夷,我内心真没底,以是南苑和僧格林沁那边端赖你。太仆寺那边不消再去点卯了,陪祭那些事也别管,得空多往僧王府跑跑,多跟他说说西夷的事,将来真如果有战事,免得他刚愎自用,轻敌冒进,到时候一败涂地!”
“天津守不住?”
“不知二位王爷和大人想问甚么?”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天津沦陷,西夷便能长驱直入进逼都城,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可不能拿皇上的安危当儿戏!”
“大人何出此言?”
“好,我先瞧瞧。”
……
韩秀峰正筹办施礼,肃趁便号召道:“志行,这儿又没外人,无需多礼,我们还是从速说闲事吧。”
“想起来了,你保奏的折子里仿佛有他。”肃顺摸摸嘴角,轻描淡写地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可不能让他为朝廷办差却没个正儿八经的差事。转头差人把他的经历送来,我看看能不能帮他在外务府谋个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