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以来,流民帅始终是一个难堪的存在,特别在京口这一线。他们大多出身不高,时势而至有了聚众而起的机遇,从主动的方面来讲,将流民堆积在一起,既能保存汉家元气,又能对胡虏形成有效打击。
世风如此,沈哲子关于隐爵的改制,对于流民帅而言实在对他们的好处影响很大,并不能像侨门旧姓那样依托绩点提货大事商贾。
当然,沈哲子也没有闲着。一俟肯定郗鉴移镇广陵以后,沈哲子便透过徐茂,与留在此地的流民帅们频繁打仗,但愿能够再构建一个联盟。
以是,当各家前去渡口为郗鉴送行时,沈哲子并没有恶兴趣的赶去看看郗鉴被赶走的狼狈之相。那么做或有一时利落,但若真让此公下不来台,卯足劲要追求再返京口,也实在是得不偿失。
跟着郗鉴的拜别,京口便再也不复起初剑拔弩张的态势。不得不说,郗鉴在京口的声望确切极高,固然淮北战事仍未处理,但跟着此公过江,民气便快速平复下来,不再担忧京口会受战事涉及。
实在若强要留下来,郗鉴不是没有挣扎的余地,但如此一来,则不得不面对更加庞大的情势。此地风景已经大异于他以往的影象,乃至至今都想不通,那吴兴沈家事合用了如何的手腕,才让这群侨门放弃南迁之意都要将他驱离京口。
当沈哲子与流民帅打仗商谈的时候,全部隐爵的改制也在如火如荼的停止着。衡量再三,沈哲子还是决定将物质的集合点安设在丹徒。一方面这里更近吴中,有运河舟船中转,另一方面有徐茂这个本身人在此,物质的安然也能更有保障。
但是今次这些侨门旧姓风向窜改太快,实在令他猝不及防。几十户人家俄然发难,要求他移镇广陵,如此汹汹态势不能相容,半点余地不留,更让郗鉴感遭到这些人家的决计之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