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乾隆版《阳城县志》卷十六《志余》载:“泊园,明太宰张慎言别业也。在县东三十五里屯城。其地名虎谷,本王国光尚书小筑,后太宰复营此为菟裘。其处松柏苍翠,溪涧盘曲,秋冬之际,红叶弥满山谷间,尤其奇胜,溪尽处为小桥,桥北绝壁,建阁其上,状若飞楼,言曰“菌阁”,最称幽旷之居。”想必那座在桥北绝壁上制作的阁楼,远远看上去像一只庞大的蘑菇,以是起名为“菌阁”,张慎言在菌阁完工后,又诗一首,题为《虎谷飞阁成落之》,云:“别浦乍晴新雨后,长林才弄好音初。筇将倦矣云多白,酒忽醒时松正疏。淙响欲逋留可住,冷风送善领其他。看来诸好纷繁落,着此孤亭良不虚。”
浅浅的沁河在暴露的河滩上勉为其难地流淌着,较三年前愈发地瘦细了。沁河两岸充满了鳞次栉比的工矿企业,河道里到处堆放着煤山、砂矿,坑坑洼洼的发掘陈迹到处可见。暴露的河滩覆盖着枯黄的野草,在夏季荒寒的雾霾下,愈发显得千疮百孔。偶尔有白鹳和水鸟在水面上飞腾飞落,是途中独一见到的活泼画面。
明末清初闻名的文坛魁首钱谦益在《列朝诗集》中说:“藐猴子。虽牵丝入仕,神明依托恒在山川间,孤情回照,翩翩然如野鹤之立鸡群也。”
拜访屯城,最后是因了对张慎言的追慕,走马观花一番后,才知屯城丰富的人文汗青,不止一家一姓,也绝非一篇文章能够穷尽。私心但愿屯城在此后的扶植中,能规复泊园的部分旧貌,能将现存的旧民居保存下来,但愿走进屯城第一眼看到的不但是一个笼统的图案,另有张慎言的泥像。
2014年的正月初三,是一个雾霾覆盖下的好天。早餐后,领着女儿,轻装简行,朝阳城方向解缆。操纵春节休假的时候拜访几个古村庄,是年前就定好的打算。
屯城,在明清两季,曾经簪缨世家、卿相士大夫迭出,曾经华屋连缀、高楼耸峙,曾经香车宝马、雕梁画栋,曾经洎水流雅韵、虎谷隐名流。张家原有大大小小近三十多座院落,全部张家府邸占有了屯城村大半条街。以街为界,街西俗称西宅,有花圃,有观花楼;街东有书房院,有祠堂。现在除书房院、观花楼等少数院落还能看到,其他的院落均已损毁。张府与屯城多数院落朝向分歧,并非坐北朝南,而是依山势座东朝西。大门上“忠恕”二字的古匾还是清楚可辨。在内宅门额上有 “恭俭惟德”四字。院中修建因年代过于长远看上去已然摇摇欲坠,几处木雕风化严峻,堂屋外墙贴上了乌黑的马赛克。张家当年的光辉,颠末几百年风雨沧桑的洗涤早已不复存在,而张府也只能作为一个遗址看了。传播下来的是张慎言的思惟品德和文章诗词。
张慎言是明朝吏部尚书王国光的外孙,很早父母双亡,由祖母一手养大。他自小颖慧绝伦,家学渊源,才调出众,有文章曾被视为三晋楷式。明万历庚戌年中进士,今后踏上宦途。所过之处,官声甚好,做陕西道御史期间政绩卓著,本地公众为其建了祠堂。张慎言襟怀开阔,不避权贵,平生宦途盘曲,因“三案”违逆旨意,被贬谪戍守甘肃酒泉,却能宠辱不惊,在肃州构建“快雪亭”,日日著作此中,以诗文当吹笳拊缶,得意其乐。赐还后,补湖广道,迁太仆少卿,太常卿,转刑部左侍郎,又因谳狱分歧帝王旨意,罢官家居。而后在屯城的泊园度过了八个春秋。
“泊园”,在张慎言的心中,是人生的暖色,是故乡的温情,是可避风雨的港湾。算下来张慎言在故里的赋闲光阴,应当是别人生中最好的日子,宦海上的荣辱得失,比起厥后的贼害横行,国破家亡,实在也算不了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