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父亲真有甚么不测?”黄成柊悲从中来,忍住掉下的眼泪,哽咽说不出话。他也有五十多的年纪,前人结婚育子早,父母与后代仅差十余岁的比比皆是。可惜黄成柊不成才,多次科考都没中士,最后只好充当了黄锡时的幕僚,渐渐凭着吏的身份,爬到了一个九品官的位置。大顺朝的官与吏,泾渭清楚,如果凭着吏的身份爬到官,已经算不错的了。如果想更进一步,哪怕你爹是宰辅,也难如登天。并且大顺的举子分歧明清那样,一日落第便算是有了正路出身。只要你一天没中进士,你都仅仅是个举子罢了,另有刻日,三年。三年内你能够免除一些劳役税赋,算是嘉奖。那里像明朝那样,一旦落第,便有了仕进的资格!如果以举人的身份做一个幕僚,做一个小吏,永久都会被人看不起,也别想甚么高官厚禄了,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不成能!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法,这两名太医都是医术高深之辈,单凭一个望字诀,就看出了一丝端倪。本来躺在病榻上的黄锡时,早已不复以往红润的神采,脸颊坍塌,皱纹深深嵌入皮肤当中,整小我形神干枯,好似行姑息木一样。
长安城中,有唤作永安坊的地点,工部尚书黄锡时的宅府,便坐落在这条繁华的大街上。前有国子监,后有京兆府衙门,可谓是寸土寸金。这是先皇念黄锡时劳苦功高,特地赏赐给他的。单单是这套宅子,到了现在来讲,已经估价过万贯了。
“大夫”这个词,前朝未有之。唯有大顺立国后,设置医官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等。“大夫”一词,才算是专指大夫。前朝普通把大夫称为杏林、郎中或者医师等,大夫原是官名,并不指大夫。如大顺朝便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等官名。官方不懂这些,以为这些官方的太医的官名“大夫”听起来很有权威,渐渐地把“大夫”一词,特指大夫。除此以外,另有太医等称呼,但是权威性就要差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