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李舒崇不由假想:假定屈原没有被放逐,而是和光同尘,宦途东风对劲,那么他还能写得出令人荡气回肠的《离骚》吗?如果那样,屈原也就不是屈原了,楚国不过量了一个“和珅”式的官吏,却落空了阿谁前无前人的大文学家。屈原受难,中原文学史却得福了。
丁老夫歇了一会,接着说道:“这里的是非恩仇,就要从鄱阳湖大战和朱元璋提及了……”
失恋的痛苦只是一方面,本身的所作所为不能被人了解才是最令人痛苦的。李舒崇现在的表情非常的沉重,他想起了屈原投江之前与渔夫的对话。大请安思是如许的,渔夫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甚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部天下都是浑浊的,只要我一人明净;世人都沉浸,只要我一人复苏,是以被放逐。”渔夫说:“贤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跟着世俗窜改。全部天下都浑浊,为甚么不随大流呢?世人都沉浸,为甚么不喝点薄酒呢?为甚么要度量美玉普通的品格,却使本身被放逐呢?屈原说:“我传闻,刚洗过甚的必然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必然会抖掉衣服上的沙土。谁能让本身明净的身躯,接受外物的净化呢?我宁肯投江葬身鱼腹,也不使本身接受世俗的尘垢。”因而他写了《怀沙》,然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