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患横行,亦是姜堰发难之由。
天然镇不住文武百官。
郑乾一愣。
魏因济见状舒了口气。
“兵荒马乱之际,手札难以送到实属普通。”
“现在殿下监国已有两三月,为何亦无从得知?”
“姜堰已将后军、中军握在手中,关陇又为其鞍前马后,若江浙亦入其手,怕是大夏必定变天。”
魏因济走后,杨畅怀命人叫来郑乾。
“此事已定,郑大人不必多言。”
“敢问司马大人,多么大事,堪比黄河水患?”
但因魏因济杨畅怀一言不发,便也不敢多说话,恐怕言多必失。
身边之人皆是些酒囊饭袋。
魏因济镇静不已。
“姜堰此时想必正在淮南。”
杨畅怀不置可否。
不想这郑乾亦是个溜须拍马之人。
余下三位学士正措置事件时,司马军忽的清了清嗓子。
是以并无言官所谓尸谏之情,反倒畏首畏尾,因此道:“大人,下官怕不是姜堰敌手,不若您再考虑一番!”
郑乾慌了。
“是以还望郑大人必然在朝中稳住,老夫亲身前去长江南北,与姜堰一分高低!”
“杨首辅此言实是上策!现在扬州死伤无数,其他各地更是深受倭寇困扰。”
郑乾来了兴趣。
魏因济大惊。
次日,文渊阁。
杨畅怀有磨难言。
身为尚书,他天然不知这等事。
杨畅怀一走。
“有如此设法,便证明老夫未曾看错人。”
“但是实则不然!”
“郑大人,李大人、郭大人等人了局,你该当晓得。”
杨畅怀轻声感喟。
“大人放心,下官定适时司马军到处掣肘,令其难以给您添乱!”
杨畅怀摆手道:“倭患自古有之,处所剿匪不力,乃因处所,与我等无关,只顾人事任免便可。”
杨畅怀已知司马军言外之意。
“三位,请先停动手中之事,下官有话要说。”
看来此次江南一行,必须选些贤才充当,方才气与姜堰一分高低。
“不知这些官员何故清闲法外,莫非沆瀣一气,就连监察御史也都一并打通?真是令人唏嘘!”
“其人好吃懒做,难觉得继,老夫手中无人,只得亲身出马。”
“是以此事依下官看来,理应交由中军措置。”
姜堰若推测本身定然如此,为何还要祭出此计?
如此一来,一能揽功;二来,姜堰熟知此事,想必已在本地,若能鱼目混珠,亦是悠长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