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
唐朝,进士科测验主如果三场,厥后各代根基相沿下来。一场是贴经,用当代的话说就是填空。主考官从诸子经籍中拔取一行,然后把此中的三个字贴挡住,让考生读出被贴的字是哪几个,其企图不过是考考生的背功,测试一下考生对经籍的谙练程度。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这一场极其首要。如唐开元二年(714年)赋试的试题叫《旗赋》,且规定必须以 “风日云野,军国清肃”八字为韵。当朝状元李昂写了一篇27句327个字的赋,全文洋洋洒洒,文辞雄劲,用韵精确,在登科的27名进士中,名列第一。第三场测验策,就时务出个题目,让考生答复本身的观点,目标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观点,觉得国度挑选治国平天下的英才。这三场测验都实施淘汰制,每场 皆定去留。只要一场考不好,状元梦随之幻灭。宋仁宗后,又对科考停止了点窜,按策、赋、贴经、墨义的挨次,让参试者并试四场,综合均衡后再决计。考生考完后,由“读卷大臣”排挤前十名,呈送皇上,终究由皇上按照小我评判圈定谁为“第一甲第一名”。以是说,能中状元者大多都是当朝才子。他们资质聪明,勤奋好学,或有杰出的文明氛围,或有奇特的天赋异质,常常具有世人奖饰的绝代才调。如明朝状元杨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疆场文》、《过秦论》”,十三岁诗名满京华,被诗坛魁首李东阳收为高足,十九岁落第人,二十四岁中状元,成为明朝四川独一的状元郎。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