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轨制诸多名词中最为夸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建立于唐,完整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测验开端,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提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录的)。
状元博物馆(黄山市休宁县)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小金榜
历代状元中,大多出身王谢望族。他们从小就处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既有重臣以后,又驰名流之家。有的乃至是父子状元、祖孙状元、宰相子、尚书婿。父辈的光荣和光辉的职位为他们登上科考的颠峰奠定了坚固的根本。 很多人就是靠名臣的保举和培养,顺利圆了状元梦。但是,也有相称一部分状元出身豪门。他们全凭本身的才干成为一国粹子之冠。特别是宋太祖,为了肃除唐朝权贵把持科举、营私舞弊的沉疴,在科举中加强对权贵后辈的监督限定,成心提拔了一批布衣后辈科举落第。如宋太宗承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状元吕蒙正,幼小时就被父亲赶削发门,随母流落龙门山,栖居山间石窟中。元朝杂剧名家关汉卿的《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便是以吕蒙正的贫寒糊口为素材创作的戏剧。孤贫寒酸的吕蒙正,依托本身的天赋赋干和刻苦学习,31岁大魁天下,42岁位居宰相。成为两朝辅弼,万众钦慕。各朝历代,都有像吕蒙正如许的状元郎。他们成为百姓百姓通过科举之路出人头地的荣幸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