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恒真人默许地点了点头,出题道:“我们既论了两日的天然之道,现在且谈一下修道何为。”
肖逸转过身来,面向众真人,等待示下。长恒真人浅笑道:“后生可畏,本日可让我们这些故乡伙受教了。”肖逸忙称不敢,只听长恒真人又道:“按端方,你既胜了最后一场比试,也就得了魁元之名。但是你是最后一个退场,又是长清师弟新收的弟子,只论一场,只怕其他弟子不平。不若,由我出题,再考你一考,你可敢接吗?”
肖逸再道:“老祖和南华真人之言,当然精美,其表情之高绝,也当然令人神驰。然人有妍媸,智有凹凸。世人千万,各有分歧。莫非世人学习道法,就要全数像伯阳老祖和南华真人普通嘛?不必我多言,汝等皆知这是不成能之事。古往今来,也不过戋戋数人罢了。再循其本,我们修道何为?”
肖逸却不为所动,持续道:“伯阳老祖,寻求道法天然,有为而治。可见伯阳老祖是心胸天下之人,在其心内,世人活的好,他才活的好,以是他创建道学,惹人向道。而如南华真人,他寻求清闲安闲,不受六合束缚,故推许天人合一,平静有为。老祖和南华真人都找到了本身的道,达到了内心之安静。而我等后辈,为何要学此道呢?”
长恒真人愣了一愣,随即道:“此方为真天然,言行如一,方可成大道。既然如此,奖赐反倒落入非道的彀中,那就不奖了,不奖了,哈哈……”
――――――――――――――――
这一番话讲下来,能听懂者已唯有长恒、长清二人罢了。长恒真人更是想起肖逸留在龙吟石壁上的十二个字“大道无常,天然度势,终归于一”。
肖逸持续道:“何为势?高山流水,谓之势;曲水向东,亦谓之势。水流度势,自高山泉源肇端,经万千盘曲,终归于大海,此谓水之天然。老子常以水作喻,言‘水利万物而不争’,又言‘天下莫荏弱於水,而攻固执者,莫之能胜’,但是江、河各自有道,无一近似。可见水虽胜,却仍然受阵势之限,非无往不堪。而势虽强,水却总能寻道而下,度势而行,终至江海,此为水之心所向。故曰,随心悟道,度势而行,此方为真天然。”
肖逸道:“一便是二,二便是一,道法相通,岂有惧考之理。请真人出题。”
然后,肖逸将身一正,向着长恒等人躬身,道:“小子谬论,请真人垂询。”
肖逸下颌微启,朗声道:“肖逸。”声传全场。
长靖真人开口问道:“小友俗名如何称呼?”
肖逸来回踱了三步,开论道:“如刚才所论,吴师兄修道,是为了成为真正的崇真弟子,而成为真正的崇真弟子又为了甚么,我想是为了更好的糊口。再以我而言,我本来是村中的一个小乞丐,幼时底子不懂何为道,何为德,也未想要修道养德,但是机遇偶合之下,来到崇真,打仗了道法。一是因为喜好,二则是迫于情势。这势又一分为二,一势是周遭环境,所见所闻皆是道,自但是然要修道;二势是保存,在崇道尚德之地,不修道,划一于自灭。是故,以我之见,修道只为活的更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