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的考虑当然是对的,汗青上恰是因为66军中独一有战役力的新38师被调往西线声援仁安羌,因而日军56师团才气够在东线如入无人之境的长驱直入直抄远征军后路。
史迪威这是在成心挖苦亚历山大,究竟上,他早已从别的渠道晓得了英军在仁安羌被围的动静。
“那么……我们该派哪支军队去声援仁安羌呢?”史迪威抛出了一个题目,把目光转向了罗卓英。
但是杜聿明又能说甚么呢?在场的不是上姑息是本身的下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都能够批示本身,一个落不好还要被扣上一个落井下石、不保全大局的帽子。
不然,英国人就会把侵害盟友爱处当作理所当然了,这一次中国人不计前嫌救了他们,下一次英国人还会这么干。
史迪威冷哼了一声,他可不会被亚历山大的话骗倒,还没开战就把装甲第七旅撤到仁安羌,只要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晓得那不是在防备而是在逃窜。
但是史迪威也不好再说甚么,因为这时的他已经敏感的发觉到了缅甸战局在朝他不成控的方向恶化:英军完整不从命批示,只晓得操纵中国人撤退。而本身对中*队的节制力也有限,固然通过罗卓英他能够在必然程度上影响、批示中*队,但他对中*队的批示体系非常头疼……
感激:5580794、bs3358、阿~谋、烟灰飞呀飞、徐清凡、书友140908124446171、柳大鹏、铁小猪、每天开卷无益、骞鴻云、煮莲藕汤里、宅千户、我的鱼泡泡、波林神尊、悄悄_啊啊、游方寻书人、如果胡来v已入坑、我是大书虫只、溜溜龟、patrick68、1秃顶强、梦轩思雨几位同窗的打赏!
他并不是反对去救济仁安羌,而是他感觉起码应当给英国人一点经验或者借着此事让英国人做下某种承诺,而不是像现在如许理所当然的就捐躯中国人的好处去庇护英国人的好处。
求票求票,出门返来一看,又是最后一名!每次都是险险的!
那么就只要去印度了,而印度又是英国人的地盘,以是……为了将来手里有更多的筹马,他有需求逢迎亚历山大。
罗卓英又把目光转向了杜聿明,问道:“光亭(杜聿明的字),说说你的设法吧!”
“很抱愧,中间!”因为有求于人,亚历山大不得不放低姿势:“我是来向您和杜将军求救的,日军已经深切我军防地,我们已经在仁安羌被包抄了!”
史迪威当然不晓得,*之以是会有如许的批示体系实在也是无法之举,启事是此时的*虽说是一支军队,但倒是军阀、派系林立,指不准甚么时候就有一支军队又另立山头了。为了紧紧把握住兵权,蒋介石就恨不得能直接批示到每一个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