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和李亨遍察贤才,细心遴选,最后肯定了几位贤徳人士轮番为相。这几人恰是韦见素、崔圆、房琯、崔涣等人。
“李林甫是你的政敌,也是砥砺你的磨刀石。朕少时经历过无数腥风血雨,才敢说能把这江山坐稳。你自出世起就在承平乱世,没受过大的波折。朕就把李林甫交给你来措置。证据已经在你手中,朕不会脱手。你如果措置不好他,就申明你贫乏为君的才气,今后也就不消再做太子了。朕但愿你无愧于朕的希冀。”
李亨于大朝会上奏报明皇:李林甫枉负圣恩,贪渎枉法、秉公舞弊,导致冀州饥荒,后为袒护罪证企图坑杀哀鸿,天怒人怨,不死不敷以布衣愤。要求判正法刑。明皇准奏。
李亨伏地长跪,“儿臣定不负父皇的希冀。”
窜改最大的是李亨。自从明皇将李林甫一案交给他措置,并在此事前后对他多有指导以后,李亨一改以往敏感多疑、谨慎哑忍的模样,每天都要来给明皇存候,得了些甚么好玩意都第一个送到宫里,凡是碰到大事都要向明皇主动禀报,首要的朝臣任免都要颠末明皇的答应。
李亨一向觉得明皇对本身的顾忌多过珍惜。乃至在被李林甫多次逼迫的时候还模糊抱怨过他,感觉他对宠臣比对本身这个血脉嫡亲都要好。
事情停顿的比玉环打算的还顺利。
短短几白天,李林甫从一代权倾天下的宰相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了局,李林甫一系的官员惶惑不成整天。安禄山等李林甫一力汲引的边将也密切存眷京中局势,以待下一步行动。
李亨本来想一口作气把李林甫一系的人全数拉上马,但是明皇给了他四个字:安宁为上。李亨就明白了。跟李林甫有来往的人太多了,;冒然措置会引发朝局动乱,措置他们不能太急,要徐缓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