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临乡二城的城长之位,必出自楼桑学子。
唯有蔡邕上书言道:示好高车,不啻养虎为患。鲜卑败北,已成弱势。高车若并鲜卑,不正如当年鲜卑南下纳十万北匈奴部族普通无二?待高车势大,必然如匈奴、鲜卑故事。南下抄掠边郡。当时,狼灾未免,又生虎患。边陲情势更加腐败,边民苦不堪言。
刘备看过,亦笑笑罢了。
临乡高低,皆拭目以待。
临乡西南,有范阳县。秦时初设,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治所故城。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封匈奴降将代为范阳侯,置范阳侯国。元光元年(前134),代归天,子德继位。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侯德薨,无后,范阳侯国除”。复为范阳县。
管宁说,本年可再圩田数十万亩。
大利城居南。到幽州南界督亢陌的大片野泽,便归大利城圩田。
临乡北十里,便是涿县。涿县乃是涿郡治所,不成能分给刘备。西边是逎侯国,不成轻动。故而只能向东、向南。
鲜卑毁灭,高车又来。
临乡另不足力。三百万亩水泽,只辟出六分之一。贪多嚼不烂。先把到手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好再说。
三月末,朝堂有六百里加急送到楼桑。
好一幅乱世美景。
传言圣心大悦。已诏封副伏罗氏为归义王。并将白檀城下数千鲜卑俘虏并部族,交给副伏罗氏统领。
只不过,崔廷尉虽位列九卿,却不是三公。动静遍及不太精准。当然,朝堂与内廷的角力,亦不是他能够晓得。现在统统皆无定论。当以最后下发的圣旨为准。
何况,前些天他已收到黄门令左丰密信。言,朝廷已定下军功。刘备排在第二。第一乃是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三人并列。刘备居中,辽西太守赵苞居末。
刘备猜想。陛下心中,或已许高车南下。又说要行和亲之策。却不知此主要把那位宗室女子嫁给新奇出炉的归义王。
刘备微微顿了顿,再今后看。天子廷议,问政群臣。摆布皆说可行驱虎吞狼之计。高车在北,三郡乌桓和南匈奴在南。若高低包夹鲜卑,草原可定。
朝堂的事,只要朝堂诸公去筹划。
启事很简朴。刘备归心似箭,胜后便走。三路汉军却仍在不遗余力,追击崩溃的鲜卑散兵游勇。如这天积月累。犄角旮旯,杂七杂八,东拼西凑积累起的军功,三人分润后,竟比刘备还多!故而杀敌两万不足的刘备,只排到了第二。毙敌数千的辽西太守赵苞自当居于末席。别说,收拢军功这件事,也算是一门很初级的学问。
刘备听听便罢,心中并无多少等候。
郦城大建靠近序幕。督亢城早已立满桩柱,大别山蛮随到随建。今春至夏,再圩田五十万亩后,刘备这便要动手督造大利、临乡二城。
继檀石槐以后,草原又要出雄主?
邸报中,详细记录了刘备返回楼桑后的诸多军情。
刘备叹了口气,不知是喜是忧。
三路主帅,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皆封将号角。赐爵县侯。北伐将士亦多有犒赏。我家陛下虽视财如命,却也算脱手豪阔。能赢利,亦能费钱。甚好。
是以次兵发北上,蔡邕亦上书禁止,为陛下不喜。故而不纳其言。
高车十二大部又联名上书。要求南下归附。副伏罗氏更是举族南迁,穿越大漠,立王庭于白海之滨,与汉军联络,以示心诚。
是时候宅在家中,好好种田养士,以备不虞了。
函中还夹着一份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上录朝廷表里诸情。乃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文书,及政事军情的文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