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三任知州,两死一逃,颍州就再也没有知州了,州衙堕入空转的难堪局面。
在这几年当中,李自成、张献忠另有各方权势轮番折腾,闹了个天翻地覆,但颍州城却始终安然无恙,最首要的启事就是这位林大人很无能。
“从一开端我就晓得你李侍讲向来就没有想过要去甚么劳什子的江南。”崔耀祖的言辞的确一针见血:“若你真的想那么做的话,早就派人去联络南京了,又何必比及本日?”
这个老东西,不成小觑啊!
比及各方造反的军队走了以后,林大人就会再一次换上大明的灯号。
幸亏另有知县林大人。
闯军也好,张大贼的军队也罢,都是号称百万之众,却向来没有真正的攻打过颍州小城,主如果因为颍州的城防体系号称“天下第三”。
雄师围城的景象林叔同早就经历过好几次了,倚仗着固若金汤的城防,底子就不怕如许的武力欺诈:“我身为处所官,就有守土安民之责,我颍州虽是弹丸之地,却也稀有万忠义之民,几千能战之兵,至于宪大人说的李大帅……如果他想强取我颍州城的话,那就让他放马过来吧。”
“如何?聚啸在内里的流民还没有走?”这个动静让林叔同林知县很不测:“我得去看看。”
自家老爷具有难以设想的超前目光,金雀儿早就领教过无数次了,但这个江湖骗子普通的崔耀祖却能和老爷早就制定出的大计谋不谋而合,明显也是个胸怀天下目光深远的高人。
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竟然还想着和太子一起去往江南做天子,只能说是志大才疏目光短浅,必定成不了大事。
很委宛的表达了回绝的意义以后,林叔同又表示,能够看在王宣同的面子上,多给一些粮米,但也就仅此罢了罢了。
颍州新城修建于元末明初,当时的朱元璋为了防备上游的陈友谅,将颍州城墙修建的非常高大,坚毅程度仅次于南京和开封。前些年,林大人又征调民夫扩大了护城河,直接将颍川江变成了护城河的一部分,将颍州小城打形成为一座易守难攻的“乌龟壳”。强行攻打必然会丧失惨痛,还不如直接拿了东西走人,来个“相安无事”。
“愚斋老弟……”这位使者一上来就高呼林叔同的表字,遥遥的打起了号召。
传闻有几万流民将颍州小城团团围住以后,林叔同林知县一点都不慌乱,而是遵循以往的经历封闭城门靖野清乡,将早就筹办好的粮米布帛等等物质在内里摆放开来。
为了保卫太子殿下“大明正统”的职位,王宣同说的口吐白沫,争的面红耳赤……
登上城头亲身检察了城外的景象以后,林叔同终究放心了:虽说漫山遍野的流民就聚在城外,却没有闪现出涓滴要强行攻打的意义。
对于王宣同、程园毕等等这些跟从太子一起南撤的文官而言,太子就是大明,大明就是太子。在南京即位的弘光帝不过是福藩罢了,充其量就是在告急环境下监理江南事物的藩王罢了,如何能和先皇嫡血的太子相提并论?
自从李闯破京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太子的动静。连天子都大行就义了,估计太子殿下已葬身于乱军当中了吧,如何会俄然呈现了颍州小城?
“我的李大元帅啊,拿我和那帮书白痴相提并论,你这是在欺侮我吗?哈哈……”崔耀祖傲慢的大笑着说道:“别看我老崔生就了一副其貌不扬的臭皮郛,却有满肚子的真本领。雄才大略天下无敌如许的大话我不敢说,但如果比肩诸葛武侯,应当还是有充裕的……”
“愚斋不听我良言相劝,如果触怒了李大帅,到时候军令一下强行攻打,只怕会落个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