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卿为何没有言语?”
“朕公然没有看错人,爱卿分歧于那些庸臣普通见地,流寇固然一度攻破都城,逼得先皇死难,留在都城的官吏纷繁投奔,但是李逆不知安宁民气,一味追赃助饷,已经失却全百姓气,一片石被吴三桂借清虏之手击败后,其精锐死伤大半,流寇既失民气,又失精锐,所辖之地已呈不稳,凭甚么再来争夺天下,反观清虏,自从奴酋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以来,与大明多次比武,鲜有败绩,现在清虏奋三代之力,既掩有全辽之地作为按照,又与蒙古缔盟,此番入关,先声夺人,占有都城,原转投李逆的大明官吏纷繁转投清虏,那些大臣们口口声声借虏平寇,不是鼠目寸光便是别有用心,别觉得朕不晓得他们的用心,如果流寇攻过来,他们既使投诚,有都城的先例在,身家性命一定可保,如果清虏南下,他们只要剃发换衣,不要祖宗,仍然可保繁华繁华,哼,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皇上贤明,臣与清虏交兵多年,深知清虏军法严格,他们统统所需都是依托军功获得,疆场之上一人后退,百口连坐,故其兵士都搏命作战,实在是我大明劲敌。”黄得功已过了打动的春秋,只是却不屑于扯谎,天子既然说到如此境地,他再遮讳饰掩也没有需求,他游移了一下还是道:“只是现在满臣文武都言借虏平寇,既使微臣反对也是无用,不知皇上要如何措置此事?”
“爱卿放心,你部夙来军纪严明,并无杀良冒功之事,与清虏,流寇作战,常常奋勇抢先,一步步积功到靖南侯,朕必倚为干城,若能光复北方之地,他日青史留名,必不在唐汾阳郡王之下,朕也不会鄙吝贵爵犒赏。”
汾阳郡王指的是郭子仪,此时大明江山比起唐安史之乱更加险恶,安史之乱时,大唐固然因为承平已久,朝庭无可用之兵,只是全百姓气仍然在唐,而眼下大明,不但无可用之兵,并且民气机动,实在到了伤害万分的时候。
黄得功听得哑口无言,后一条天子只是猜想,前面几条倒是实实在在的罪名,如果承平时节,这两人的头早被朝庭砍了,但是若说杀良冒功,苛虐处所,高杰做的并不比两人少,为何天子却不进步杰。
黄得功听得呆了,天子一下子把朝中大半朝臣骂了出来,让他更不测的是天子对满清与流寇的分折与他不谋而合,外头传言天子不是只知吃喝玩乐吗,这番话是天子本身的结论还是别的有人给天子阐发。只是不管如何,天子明白这番事理老是功德。
见黄得功跪了下去,王福心中一松:“朕当然不是单凭他们支撑借虏平寇就要杀之,这两人遇贼不进,杀良冒功,剥削处所,视百姓如寇仇,毫无忠义之心,他们这是摆荡我大明的根底,把百姓推向清虏,单凭这一点,朕杀他们也不为过,何况刘良佐有一弟早投降清虏,焉知刘良佐没有与清虏获得联络,单等清虏南下他便要献地献民?”
“你在想朕为何不杀高杰吧?高杰亦该杀,只是朕念他杀贼有功,给他一条改过改过的机遇,如果他仍然不改,那就别怪朕没给他机遇了。”
刘良佐与高杰同出于李自成帐下,本人两人应当有共同说话,只是高杰为人傲岸,看不起刘良佐这类滑头,刘良佐一样看不起拐带主公妾室的高杰,他们之间的干系反而不如与刘泽清的干系。
刹时间,黄得功身后就被一身盗汗浸湿,他此时离天子不过数步的间隔,黄得功信赖,如果他暴起发难,必定能够在伏兵出来之前节制住天子,只是他毕竟还是大明的臣子,固然听过天子的各种传闻后,对天子信心已失,却从没有想过叛变大明,何况眼下看,天子并不是如同传闻的那般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