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朱能的建议刚好供应了一个台阶。皇上很欢畅。原北军的将领们也都为之豁然――那些人归顺也好,不肯效命、以“违背圣旨”的罪名被夺职官职也好,起码能够借此机遇,顺理成章地对建文旧朝的人和事做个告终。
祭奠往生。
在正法了这些建文肱骨之臣后,新皇也没放过那些残部余孽。有功德者盘点了一下,算上之前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得逞,命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导致村里为墟。又如方孝孺被灭十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百口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帝国已经在阴霾中压抑了太久,那些被鲜血染红了的城垣、宫殿,那些为皇权支出代价的生命,那些痛失了家人的亲眷,乃至另有那些被无辜祸及的百姓,当真需求一场昌大非常的宫筵,来冲淡诛杀和搏斗所带来的残暴悲怆。
皇上大怒,命令诛其“十族”。
“是呢,官员们的亲眷也都已经发配到了教坊。锦衣卫亲身去抓的人,传闻,当时有好些夫人已经吊颈他杀。”红豆叹道。
以性命保全坚毅和虔诚,那些身单力弱的家眷妇孺竟然以身相殉,是不堪受辱,还是不肯愧对地府之下那些铮铮傲骨的罹难之臣?
建文旧部群情激奋,再不肯采取投降之事。因而在方孝孺身后,宗族亲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其门下士有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等人,何尝开罪,纷繁以身相殉。而后,齐泰被执至大殿问话,亦是触怒圣驾,不久即与黄子澄划一被凌迟正法。
建文元年,三位申明显赫、本性差异的谋臣,堆积在了应天府紫禁城的奉天殿――齐泰、方孝孺、黄子澄,他们奉太祖天子托孤之命,帮手在年青的建文帝身边,发誓平生虔诚,平见效命,同心保护大明朝的乱世江山。
但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难,几近让朱能一夜白头。作为出主张的人,朱明月没获得涓滴的指责;乃至在得知皇上的旨意后,也不敢奉告她,恐怕她会自责。
可都是文渊阁的翰林,找谁好呢?
师从“建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又曾由太祖爷亲身汲引到建文帝身边,帮手并担负其教员,主持京试,可谓诸弟子之冠。更首要的是,在当初的靖难之役,建文帝廷议讨伐北军的檄诏就是出自方孝孺之手。
朱明月道:“爹爹放心,遵循以往的常例,晚些时候就会有宫里的寺人来府上,指导些宫中礼节。特别是何时进那边宫门,穿戴如何,那边跪、那边坐,那边待皇上召见……都会交代得妥妥当帖。”
皇上和诸将的心中都跟明镜儿似的,这些以“孔孟弟子”自居的读书人,怕不太能够等闲顺服。这只是一个来由――相互退一步,妥当措置的来由。
搏斗以后,普天同庆,大宴群臣。
红豆站在她身后,有些心疼地说道。
原只是抱着一线但愿的要求,岂料那代写圣旨的发起,让皇上甚为对劲。朝堂之上的文官们都予以附和。这下不但是朱能,那些故意讨情却全无战略的武官们,也都大大出乎预感。
不但不承诺,还在大殿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破口痛骂,将本来好言相劝的皇上,痛斥得说不出一句话来辩驳。更有甚者,笔墨纸砚硬塞到手中,还是抵死不从,最后还在圣旨上亲笔写下了“嗜亲违逆、谋朝篡位”八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