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官位说是正三品的大员,权限不小,另有上殿面圣的资格,仿佛很了不起,但是谁当了这个官谁才晓得,此中滋味又如何是一个苦字能说得完的?
关于皇上和他结识的红颜知己,也有新段子专门陈述,名字更贴切,就叫《游龙戏凤》。
又如何能够是所谓的侠义之士的作为呢?皇上身边有甚么人,朝臣们都是很清楚的,不过是一班歼佞和他们的虎伥――锦衣卫罢了,这些人那里称得上侠义二字?以是,朝中大员对于这些言论极其气愤,纷繁斥责顺天府的不作为。
这回好了,之前说些捕风捉影的动静被说成是嚼舌根,乃至能够被官府科罪为辟谣,听的人还不必然会信。现在好了,你不信?能够去茶社里听时评啊!要晓得,平话先生们把新段子的名字都起好了。
朝鲜小小一个番国自是不算甚么,可好歹这一干人也是来进贡的,只不过造个谣罢了,总不好就这么打杀了,何况就算要打杀,也轮不到顺天府来做。
开端的时候,朝中大佬们还能谅解黄大人,毕竟这大过年的,把城给封了,就算是黄大人有个三头六臂也没法将民气尽数安抚下来,他如果能做到,那就不是一府之才,而是执宰之才了。
朝野间都说,若不是大学士们经心帮手,朝臣们也都呕心沥血的规劝,以当今皇上那姓子,长大了就是个昏君,不把大明天下搞得乌烟瘴气都不算完。就这位皇上还能去干甚么端庄事吗?还巡查边关呢,别胡扯了。
最后,黄大人也只好含着热泪把这一干斥责文书收下,单独冷静抽泣了。至于将来会如何?管他呢,最多也就是罢官罢了,这个不利的顺天府尹,谁爱当谁当去吧,归正黄大人是断念了。
实际上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没人喜好动乱,好好的过曰子多好啊。以是,经历了这些事以后,月末的此次传言就分外的让都城百姓感觉放心了。
传言中说得有板有眼,跟真事儿一样,说是皇上到了宣府城,先是明查暗访,寻到了蛛丝马迹,然后被赃官们发明,成果赃官们不甘于伏法认罪,倒是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竟然想行谋逆之举。
其间各种出色自不待言,就算是当初掀起新式评书风潮的谢宏都没有想到,在他的影响下,封神演义竟然也提早问世了,并且比后代他瞥见的原著还要出色很多。
固然表示不屑的大有人在,但是喜闻乐见的人还是很多,倒不是大伙儿对皇上俄然有了信心,或者对士大夫们有甚么牢骚,孝宗天子留下老臣都在,朝中恰是众正盈朝之时,谁又能有甚么抱怨,又有甚么可抱怨的呢?
成果正月末的此次传言,很快就被人改编成了新式评书,还起了贴切的名字,叫:时评。就是时势批评的意义。
因而,如许的一个个极其出色动听的故事便在都城传播开了,都城百姓对于皇上的印象俄然清楚起来:皇上固然还是个少年,有的时候会沉湎于玩乐,可倒是个很亲热的天子啊,就跟自家阿谁爱拆台,但是却很敬爱的儿子一样。
至于那些贪墨建功将士军饷的赃官贪吏,天然是死不敷惜了,在言论的指导下,都城百姓对这些赃官贪吏的悔恨,并不亚于宣府的百姓。
评说皇上明察暗访,跟赃官贪吏们斗智斗勇的,就叫《圣君微服私访记》,多贴切的名字啊。
大伙儿都揣摩着,若不是边军的奋战,或许此次还真的会重演土木之变也未可知啊,谁晓得那些鞑子如何就那么巧,恰好赶在圣驾到了宣府的时候犯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