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哪儿跟哪儿呀!照着田庆友后脑勺狠狠一个爆粟,田大义被儿子噎得差点儿没背过气去,田庆友倒是皮糙肉厚,抗打击才气奇强,揉揉脑袋,不解地望着老爸,内心迷惑儿为甚么挨揍。
“干吗关键臊?背书我是没他短长,但是路步他没有我快呀。”田庆友不解的反问道,他感觉自已实在也不差,起码在‘学无涯’不是最后垫底儿的一个。
“每天,是谁教你的《百家姓》呀?”袁朗问道。
“姑姑。”谭晓天顿时答道。
“好,好,那《千字文》呢?”听谭晓天把《三字经》一字不差的背完,袁朗心中更是欢乐――《三字经》固然也是孩童发蒙的初级读物,但难度比《百家姓》就要深了一些,不然的话田友庆也不至于到现在还背倒霉索,至于《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据传是由南朝梁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书圣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拔取一千个字编辑成为,文中千字本来不得有所反复,但周兴嗣在编辑时却反庞大了一个‘洁’字,是以实为九百九十九字,难度比《三字经》和《百家姓》又更深了一些,究竟上,现在‘学无涯’私塾馆内十三个孩子中能完整背下来的也只要两个,而那两个小孩子都已有十二三岁,以是,先不管谭晓天是不是识得那么多字,单是能重新到尾把整篇文章全背下来,便足以当得起‘神童’二字了。
“那写几个字给我看看好吗?”袁朗心中更喜――想不到梅龙镇上会有这么聪明的孩子,如果能成为自已的门生,那自已满肚子的学问也算是有了用武之地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别看田庆友年纪还小,但还真有几分乃父之风。
“呵呵,不错,不错。”袁朗抚掌而笑――以四五岁的小孩子而言,如许的表示可谓聪明了。
“会,‘人之初,性本善,性附近,习相远,荀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次不等袁朗叮咛,谭晓天便大声的背诵起来,一气呵成,中间半点儿嗑巴都没打。
秋菊微微一笑,虽没有回声答复,但意义已经表示的很明白了。
“好,好,哈哈,好一个聪明的孩子。”听谭晓天把‘三百千’重新到尾背了一遍,袁朗表情大好,他开塾馆教书育人也有十几二十年了,教过的孩子往少说也有三五百位,但象谭晓天这么聪明,仅仅四五岁的年纪就把浅显孩子要花两三年时候才气学完的东西全都记着,如此聪明,如果悉心培养教诲,今后必成大器!伸手悄悄抚着小孩子的头顶,爱好之情溢于言表。
“唔......”袁朗转头望向秋菊,以目光扣问道――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大多数人家的看法里,女儿长大今后就是出嫁嫁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侍营私婆,读书识字甚么的底子就用不着,以是除了家道殷实的人家,很少有让家里的女孩子去读书识字的(毕竟上学读书那是要费钱的),是以,如果谭晓天所说非假,是春梅教的他《百家姓》,那么春梅的出身便毫不会是浅显人家。
“会呀。”谭晓天答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谭晓天最早背的是《百家姓》。所谓《百家姓》乃是一部汇集国人姓氏的书,内里收录了四百多个姓氏,是幼儿发蒙的初级读物,小孩子上学读书,最早要学的就是这个,以是就算是贪玩成性,拿起书籍就总想打打盹的田庆友也能嗑嗑巴巴的背下来,以是会被《百家姓》倒也算不上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不过以谭晓天不敷五岁的年纪便能背诵得如此流利,还是让袁朗非常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