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顾琰却真是点了点头,表示她就是那么想的,她说道:“父亲,三弟到了出府肄业的春秋,他的环境并分歧适官学。再说,云山书院有孟老先生为山长,又有父亲,那必定是好的。”
是以,顾重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忙,早出夜归,偶然候连傅氏都难见到他,更别说顾琰了。
在顾重安的心中。顾琰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做事也极有分寸,帮手傅氏将顾家打理得妥妥铛铛的,她迟疑何事呢?
为何不将三弟送进书院就读呢?顾重安默念着这句话,脸上的笑容淡了下来,换上了一副深思。
明显,顾琰所说的那些,他都是认同的,这是顾道征最好的挑选,也是顾重安对书院的一大进献。
嫡庶之争?嫡便是嫡,庶就是庶,有甚么好争的?不管是嫡还是庶,大家自有命途。——这是顾重安一贯的观点,他以为以顾琰的心性,不会容不下庶弟庶妹,那么她这么说是为了甚么呢?
顾道征只是哑疾罢了,又不是眼盲心傻,他定会看获得这些。——这是顾琰对顾道征的最大美意。
既亲身筹建书院……这是个前提,顾重安设时想明白了甚么,非常惊诧地看着顾琰。不会吧,阿璧竟想到了这一层?
他没有大怒。没有诘责顾琰,没有说“将他送进书甚么叵测用心”“是不是容不下庶弟”如许的混帐话。在他看来。顾琰太懂事了,懂事得与她这个春秋不符。在对待庶弟庶妹们的态度,也和京兆贵女行事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