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个黄巾军士卒走了过来,向周瑜躬身见礼。“刘将军请周郎过帐一叙,有事就教周郎。”
“哈哈,公瑾过奖。”孙策松了一口气。总算反应及时,解了周瑜心中迷惑。今后吹牛逼还真得谨慎一点,不能小觑天下豪杰,要不然装逼一时爽,马脚一箩筐,到时候不能自圆其说可就丢人了。不过,借此机遇从心机上佩服周瑜,打掉他的优胜感,也值得小小地对劲一番。
“伯符可谓通敏兼人,颜渊普通的人物。”
孙策眉心微蹙,严厉起来。“解治乱之根,建万世承平。”
周瑜眼神一闪,盯着孙策看了好一会儿,见孙策神情持重,并无一丝调侃之意,这才扬了扬眉,微微颌首,眼中却多了几分担忧。“你是说按捺地盘兼并?”
周瑜心中的迷惑散去,现在的只要敬佩。有些人天生就聪明,孙策明显就是这一类。那些因为他出身豪门,没有读过多少书就轻视他的人,必将被他鄙弃。
没有哪一部书讲过如许的实际。但孙策也不是生而知之的贤人,他只是比浅显人更用心罢了。
“我传闻那是张平子的实际,但我没有读过。我之以是信赖大地是方的,是因为我本身的发明。”
周瑜已经获得了答案,本想就此打住,却忍不住又问了一个在内心回旋了好久的题目。“你与陆季宁说大地不是方的,而是如鸡黄普通圆,又是如何看出来的?你提到张平子的实际,又是哪一部书?”
-
周瑜打量了孙策一眼,歪歪嘴。“那你倒是说说,你阿谁胡想究竟是甚么?”
孙策正想说话,俄然发明周瑜看似轻松,眼神却很专注,不由心中一凛。这个题目太超前,也分歧适现在的知识程度,如果不解释得合情公道,周瑜很难信赖他的朴拙。周瑜可不是那种配角王八之气一振就会喊主公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拖到现在没有向袁家兄弟示好了。他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归去,思考半晌,摇点头。“公瑾,你晓得我大父是种瓜为生吗?”
只是……内心总有些不甘。周瑜思考半晌,忍不住诘问道:“那你明天对刘辟、龚都说北方渐冷,粮食减产歉收是必定,不如去南边,莫非是随口一说?”
-
周瑜盯着孙策,大为震惊。明天听了孙策那句话,他就在思疑孙策是如何会有如许的观点。他读的书比孙策多,也没读到过如许的内容,孙策是从何得知的?现在他明白了,孙策或许读书不如他多,但孙策察看事物的才气比他强。这是他从实际环境察看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哪部书里讲的。
“但实际环境并非如此,船会在变成一个点之前就消逝,并且是从下往上垂垂消逝。先是船身,然后船帆,就和沉掉了一样。这足以申明大地不是平的,起码是弧形。如果佐以月蚀时暗影的边沿是圆的而不是直的,那就更能申明题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