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到赵盾传闻赵穿杀了晋灵公便折回晋都,晋国的太史董狐记道:“赵盾弑君”,并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堂上公布。这少年再又叹道:“赵穿连国君都杀了,董狐却把‘赵盾弑君’写在史乘上,他莫非不怕死么?不怕被赵穿、赵盾杀了么?他这是舍生取义啊!又一慷慨义士!”
要想弄来粮食,不过乎两个别例:问皇甫嵩要或者本身种。
乡里外溪水潺潺,清可见底,溪岸上柳树垂条,夏侯兰等就是在这条溪水边shè箭的,不过他们是在溪水上游,离乡里有段间隔。里外的空位上种有桑树,桑叶多数已黄,秋风一吹,时有落叶飘零,在地上积了一层,踩上去软绵绵的,沙沙作响。
秋风清吹,梨花舞落,落在这少年的肩头、席上和竹简上。这少年没有在乎肩头的梨花,只悄悄拂去了落於书柬上的花瓣,持续读道,“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诸人应诺。
孔子这句话的意义是:“董狐是当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忌讳。赵盾是当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接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制止弑君之名了。”
十里分歧风,百里分歧俗。
很快,少年就读到了晋灵公遣刺客刺杀赵盾的处所:“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在乡民们猎奇的目光中,严猛带着荀贞等来到了里路左边的一户民家院外。
荀贞浅笑着冲这些乡民点头,以此回应他们的猎奇。
晋灵公腻烦赵盾的一再劝谏,就派了鉏麑去刺杀他。鉏麑在凌晨潜入赵盾的家中,瞥见赵盾已经穿好了号衣筹办上朝,因为离上朝的时候还早,和衣坐着在打盹,他就退了出去,感慨地说道:“这么早就起来筹办上朝,时候不忘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背景啊。殛毙百姓的背景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号令是不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遂撞槐他杀。
乡路盘曲,在田间蜿蜒,行约百余步,面前豁然开畅,一个外有围墙的乡里近在天涯。
宣康刚才问严猛阿谁shè箭的年青人是谁,严猛没有答复他,他猎奇心重,越是没获得答案的他越想晓得,跟着荀贞走了两步,实在忍不住,又低声问严猛:“小熊,你还没说那人是谁?”
这少年闻荀贞之问,昂首向院外看去,瞥见了荀贞等,也瞥见了严猛,微怔了下,放下书卷,拿开膝上的长剑,拂落衣上、肩上的梨花,安闲自席上站起。
贰心道:“只是,要想招兵就得有粮食。常山缺粮,赵国地狭民少,想来更加缺粮。瞧常山这窘状,连亭长都养不起了,何况征召jīng勇、练兵养兵?这粮食却该从那边来?”思忖揣摩,想道,“我是中尉,管不了民事,粮食终究还得借助赵相刘衡。皇甫将军说此人忠信知兵,叫我不必担忧他会掣肘,待我去到赵国后却得尽快见他一见,看看他到底是一个如何的人。”
“晋灵公不君”如此,这段笔墨出自《左传》,讲的是晋灵公不可君道,荒yín残暴,赵盾尽忠劝谏,反而惹来了杀身之祸,不得不流亡,在流亡的路上,赵盾的从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赵盾传闻后便又返回了晋都。这一段故事在史乘上很驰名的,即所谓之“赵盾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