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敷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天然。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雌雄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整天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负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贤人不可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贤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六合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4.企者不立;跨者不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二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丁爽,驰骋畋猎令民气发疯,可贵之货令人行妨。是以贤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2.天下有始,觉得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毕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毕生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48.为学日趋。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於有为。有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敷以取天下。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故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度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律滋彰盗贼多有。故贤人云我有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0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品德经》全文
23.希言天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天。孰为此者?六合。六合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处置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敷焉有不信焉。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42.道生一。平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觉得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觉得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觉得教父。
-本/文/晋/江/独/家/发/表,其/他/地/方/都/是/盗/版!请/大/家/支撑/正/版!-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成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贤人去甚、去奢、去泰。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觉得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觉得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觉得利,无之觉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