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 第13章 百家姓(4)
康有为,闻名学者、思惟家、政治家、社会鼎新家。著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信奉儒家学说,努力将儒学改革成适应当代社会的国教,曾任孔教会会长一职。
商王武丁在傅岩(今山西平陆)求得贤人说,前任说为宰相。因说曾于傅岩居住,故称傅说,厥后子孙以地名为姓。二源于周朝时,黄帝后嗣大由受封于傅邑,是以傅为姓。
穆孔晖,字伯潜,号玄庵,现山东聊城东昌人,明朝理学家。历任翰林院检验、南京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平生著作颇丰,主如果研讨考据学的著作,著有《读易录》《尚书困学》《大学千虑》《玄庵晚稿》等。
【姓氏发源】
【姓氏发源】
常遇春,安徽怀远人。明朝建国将领,生得体伟勇力,猿臂善射。元末曾插手叛逆,后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获军功。明洪武年间北征元上都,俘元宗王与将士万名。后于回师途中,暴病而卒。
时大彬,明末清初人,闻名紫砂四大师之一的时朋之子。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外型设想与铭记极有研讨。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南汇人。翻译家,文艺批评家。著有《傅雷家书》,主讲如何教诲孩子。译作有罗曼·罗兰、伏尔泰、巴尔扎克的作品,此中以译巴尔扎克作品进献出色。
【名流】
【姓氏发源】
【名流】
黄庭坚,字鲁直,江西诗派的初创人,并擅行、草书。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
【姓氏发源】
时
【姓氏发源】
【名流】
【名流】
皮日休,唐朝文学家。暮年发愤于功名,游历各地,曾任姑苏刺史处置、太常博士。皮日休诗文有两种分歧的气势,一种担当白居易新乐府传统,说话夷易近人;另一种以在姑苏时与陆龟蒙唱和时描述吴中山川之作为代表。
元稹,字微之。唐朝时河南(今洛阳市)人,闻名墨客,“新乐府”代表人物,著有《元氏长庆集》。
周朝初年,文王第七子姬封受封于康邑,世称康叔,厥后以祖之谥号康为姓。二源于以国名为姓。西域康居国的使者和从康居来中国者,以康为姓,如汉朝康孟详。三源于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四源于匡姓,宋朝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改成康姓。
商王帝乙时,子期受封于郝乡(现山西太原),其子孙后以邑名郝为姓。二源于唐朝时,南边土蛮有郝、杨、刘三大姓。
周朝有罗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国人以原国名罗为姓。二源于唐朝时,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子孙后以斛瑟罗为氏,改成罗姓。三源于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罗姓。四源于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后代有改姓罗。
周武王第三子受封于邘国,世称邘叔,厥后子孙去阝旁为于,遂有于姓。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东海于公裔孙,随魏孝文帝南巡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于姓。三源于唐朝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纯名讳(音同淳),改成于姓。
孟明视,百里奚之子,春秋时秦穆公将领。曾被晋俘,返国后,悉心雪耻,背水一战破晋军。
毕
姚
【名流】
【名流】
【姓氏发源】
【名流】
东汉灵帝时,西域安眠国太子安清,来当时的都城洛阳,用心学佛,后定居洛阳,以安为姓。至南北朝时,又有安眠世子来中国定居,亦为安姓。二源于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复姓安迟氏,随魏孝文帝南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安姓。三源于西域时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曾一度由唐朝统领,唐高帝时归附中原,后为安姓。又有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为康,后改成安姓,厥后遂以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