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江山。何不见眼 喻则近远俱见。法例唯见江山。既失近观。何成同喻。法喻不等。潜根理亏。下更纵破令无所据 三纵见不见咸失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设汝执言能见面者。汝心及眼应处虚空。以根境相对方成见故。若许处空。显是在外。如何复执心居身内。又若在空即同别人。天然不是汝之心体。此之二过。应立量云。汝之心灵。定不在内。见汝面故。如同别人。破次过者。但改宗云定非汝体。因喻如前 二他见还同己体破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牒也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故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分歧。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前问一食众饱。今答躯命分歧。反前问也。意显心若离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饱。心知何干我身。身心相外。自他可例 二据理推破二。一以理定其相外
出兵讨除 用智也
以是者何。比方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引喻例法。伏受前非也 二蹑喻建立今义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清楚瞩外无停滞者。潜根内故 但知妄计。不觉随语过生。下文即破 二破二。一正破三。一蹑喻定其俱见
阿难。汝亦如是 心在身内。如人在堂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或执言。虽见我面。定是我体。即复破云。佛亦见汝。应是汝身。应立量云。如来之身定是汝体。见汝面故。如汝心眼。设或不准佛身是汝。汝之心眼亦非是汝。便同前文。自非汝体也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身外之理。法喻正齐。以此观之。合无疑暗。佛说了义可得同乎 二破二。一正破二。一引例立理二。一一多同饱问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地点 总问所依也 四引例以答二。一引他为例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前后者。欲破阿难在内之心不能如此次第见故 三审见起因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牒转计也。此计。由前以暗室暗例面前暗。分歧成内。恐彼计云。我所见暗与暗室暗二体分歧。何也。彼暗室暗是身外暗。名为外见。以是开眼之所原因。我所见暗是身内境。名为内对。以是合眼之所原因。今取合眼所对之暗名为见内。非同所见室中暗尔。如何不得见暗名内。故此牒也。然诸师叙计殊不清楚。盖译人巧略。但牒罢了有智请详。无执麻矣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表里中间三处 当今思惟。诚有缘虑。及推所止。三处元非。应知。随境而生。心与境合。境既不一。心亦随多。颇合佛言。必无虚论 二牒计推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无体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 定其相外。外犹离也。心既离身。不相干与。如前所答一人食时不令众饱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地点。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堂在园中。林居堂外。表里既分。计宗危矣 二定见前后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转救也。若如前难。令碰甲等。理恐不然。以心能鉴觉。但名为知。眼有照明。方称曰见。若将心知。为目睹者。必无此理。故云非义 二破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存亡 此正陈妄体也。目即眼根。心即认识。根识虚妄如同空华。若执有体能见能乐。岂唯迷于法空。亦起人我见爱。故下文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无始虚习。住地无明。皆由根识更非他物。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存亡轮转莫不由斯。故下推征。令知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