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
县故秦置也。汉高帝更封沂阳侯婴为侯国,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太原,复置西河郡,晋徙封陈王斌于西河,故县有西河恭王司马子盛庙。碑文云: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豆割太原四县,觉得邦邑。其郡带山侧塞矣。王以咸宁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仲春丧国。臣太农阎崇,离石令宗郡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勋德,碑北庙基尚存也。
榆次县,故涂水乡,晋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晋侯筑虒祁之宫,有石言晋之魏榆。服虔曰:魏,晋邑。榆,州里名也。《汉书》曰榆次,《十三州志》觉得涂阳县矣,王莽之太原亭也。县南侧水有凿台,韩、魏杀智伯瑶于其下,刳腹绝肠,折颈摺颐处也。其水又西南流,迳武观城西北。卢谌《征艰赋》曰:迳武馆之故郛,问厥涂之远近。洞过水又西南为淳湖,谓之洞过泽,而涂水注之。水出阳邑县东北大嵰山涂谷。西南迳萝蘑亭南,与蒋谷水合。水出县东南蒋溪。《魏地盘记》曰:晋阳城东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轩车岭,通于武乡。水自蒋溪西北流,西迳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杜预《释地》曰:城在阳邑南。水北即阳邑县故城也。《竹书编年》曰: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也。
涑水又西,迳猗氏县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士会从之。阚骃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即猗顿之故居也。《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因而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成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也。涑水又西迳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
洞涡水
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与《竹书》不殊,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土风名之为郇城。考服虔之说,又与俗符,贤于杜氏单文孤证矣。涑水又西南,迳解县故城南。《春秋》,晋惠公因秦返国,许以河外五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迳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
水西阜上有原过祠,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过水也。
湛水南迳向城东,而南注。
文水又东南流,与胜水合。水出西狐岐之山,东迳六壁城南,魏朝旧置六壁于其下,防离石诸胡,因为大镇。太和中,罢镇,仍置西河郡焉。胜水又东,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溪,东迳六壁城北,又东南流,注于胜水。胜水又东,迳中阳县故城南,又东合文水,文水又东南,入于汾水也。
县,故唐国也。《春秋左传》称,唐叔未生,其母邑姜梦帝谓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之参。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与成王居,王援桐叶为珪,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请曰:天子封虞乎?
洞过水出沾县北山。
湛水又东南迳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
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