湨水又南注于河。
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厥如也。荥渎又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次东得宿须水口,水受大河,渠侧有扈城。水自亭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宿须在河之北,不在此也,盖名同耳。济水与河,浑涛东注,自西缘带山隰,秦、汉以来,亦有通否。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义熙十三年,刘公西征,又命宁朔将军刘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东注而终山崩梗阻,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今则南渎通津,川涧是导耳。济水于此,又兼邲目。
济水故渎,东南合奉沟水。水上承朱沟于野王城西。东南迳阳乡城北,又东南迳李城西。秦攻赵,邯郸且降,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胜,分炊财飨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与赴秦军,秦军退,李同死,封其父为李侯。故徐广曰:河内平皋县有李城,即此城也。于城西南为陂水,淹地百许顷,蒹葭萑苇生焉,号曰李陂。又迳坟城西,屈而东北流,迳其城北。又东迳平皋城南,应劭曰:邢侯自襄国徙此。当齐桓公时,卫人伐邢,邢迁于夷仪,其地属晋,号曰邢邱,以其在河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瓒注《汉书》云:《春秋》,狄人伐邢,邢迁夷仪,不至此也。今襄国西有夷仪城,去襄国一百馀里,邢是丘名,非国也。余按:《春秋·宣公六年》,赤狄伐晋,围邢丘。昔晋侯送女于楚,送之邢丘,便是此处也,非无城之言。《竹书编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司马彪《后汉?郡国志》云,县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矣。汉高帝七年封砀郡长项佗为侯国,赐姓刘氏。武帝觉得县。其水又南注于河也。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於秦泽。郭景纯云:联、沇声附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
服从县东南流,过坟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济水又东迳西广武城北。《郡国志》:荥阳县有广武城,城在山上,汉所城也。高祖与项羽临绝涧对语,责羽十罪,羽射高祖中胸处也。山下有水,北流入济,世谓之柳泉也。
济水又东,迳东广武城北,楚项羽城之。汉破曹咎,羽还广武,为高俎,置太公其上,曰,汉不下,吾烹之。高祖不听,将害之。项伯曰:为天下者不顾家,但益怨耳。羽从之。今名其坛曰项羽堆。夹城之间,有绝涧断山,谓之广武涧。
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水注之,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迳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声附近,传呼失实也。济水又东南,迳絺城北,而出於温矣。
《释名》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隧道志》曰:济高傲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尚书》曰:荥波既潴。孔安国曰:荥波水以成潴。阚骃曰:荥播,泽名也。故吕忱云:播水在荥阳,谓是水也。昔大禹塞其淫水,而於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流。汉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荐乐游勇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治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也。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汉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也。而主吏姓名,消逝不成复识。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水北有石门亭,戴延之所云:新筑城周城三百步,荥阳太守所镇者也。水南带三山,即三皇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