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渎水又东北,迳燕城北,又东,迳滑台城南,又东南迳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公会晋师於瓦,鲁尚执羔,自是会始也。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
《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王莽之谷城亭也。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三年》,齐、郑会於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
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以济水出其北,东注,中六年,分梁,於定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於封邱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迳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罹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於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
济水又迳升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升,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升城焉。
齐桓公以鲁庄公三十二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地盘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谷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迳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迳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
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生《述征记》曰:清河首受大水,北注济,或谓清即济也。《禹贡》:济东北会於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则清口,净水与汶会也。桑钦曰: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西南入济是也。济水又北,迳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以证梁父,为不近情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侧岸也。陈腐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垞,垞东三里即济水。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
济水又北,迳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会於鲁济,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
《竹书编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
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馀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
又东北过卢县北。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
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乌鸟之声,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杜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耆老言,郭巨葬母处,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馀里。济水又东北,至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滔《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宋武帝西征长安,令垣苗镇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称。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清。《魏地盘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净水合,乱流而东,迳洛当城北,吵嘴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
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秦觉得县。汉高帝十一年,封赵衍为侯国,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济水又北,迳鱼山东,左合马颊水。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马颊水又迳桃城东。《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杜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马颊水又东北流,迳鱼山南,山即吾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