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又东,至东光县西南,迳胡苏亭。《地理志》,东光有胡苏亭者也。世谓之羌城,非也。
清河北迳广川县故城南。阚骃曰: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水侧有羌垒,姚氏之故居也,今广川县治。清河又东北,迳历县故城南。《地理志》,信都之属县也,王莽改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也。今亭在县东如北,水济尚谓之为历口渡也。
洹水
荡水又东,迳内黄城南,陈留有外黄,故称内也。东注白沟。
荡水出县西石尚山,东流,迳其县故城南,县因水以取名也。晋伐成都王颖,败帝因而水之南,卢綝《四王起事》曰:惠帝征成都王颖,败北,时举辇司马八人,辇犹在肩上,甲士竞就杀举辇者,乘舆顿地,帝伤三矢,百僚奔散。惟侍中嵇绍扶帝,士将兵之。帝曰:吾吏也,勿害之。众曰: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斩之,血污帝袂,将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此则稽延祖死亡之所。
淇水又东迳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之鱼池城,非也。
绍将曲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世谓之鬲城桥,盖传呼失实矣。
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
清河又东北迳信乡西。《地理民风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
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枝津故渎合。又东北迳修国故城东,汉文帝封周亚夫为侯国,故世谓之北修城也。清河又东北,迳邸阁城东。城临侧清河,晋修县治。
县北有隆虑山,昔帛仲理之所游神也,县因山以取名。汉高帝六年,封周灶为侯国。应劭曰:殇帝名曰隆,故改从林也。县有黄水,出于神囷之山,黄华谷北崖。山高十七里,水出木门带,带即山之第三级也,去地七里,悬水东南注壑,直泻岩下,状若鸡翘,故谓之鸡翘洪,盖亦露台、赤城之流也。其水东流至谷口,潜上天下,东北一十里,复出,名柳渚,渚周四五里,是黄水重源再发也。东流,苇泉水注之,水出林虑山北泽中。东南流与双泉合,水出鲁般门东,下贱,入苇泉水。苇泉水又东南流,注黄水,谓之陵阳水。又东,入于洹水也。
又东北,过浮阳县西。
洹水自邺,东迳安阳县故城北。徐广《晋纪》曰:石遵自李城北入,斩张豺于安阳,是也。《魏地盘记》曰:邺城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洹水东流者也。
今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帝怒,下狱,杀之。后冀州刺史贾琮使行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氏石柱。
又东北,过濊邑北。
清河又东北,迳界城亭东。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豪杰记》曰:公孙瓒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黄宗。袁本初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
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障,无复有水矣。又迳修县故城南,屈迳其城东。修音条。王莽改名之曰治修。《郡国志》曰:故属信都。
《地理民风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便是城矣。
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又东北,迳平恩县故城东。《地理民风记》曰:县故馆陶之别乡也,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地理志》,王莽之延平县矣。
羑水出荡阴西北韩大牛泉。《地理志》曰:县之西山,羑水所出也。羑水又东,迳韩附壁北,又东,流迳羑城北,故羑里也。《史记音义》曰:牖里在荡阴县。《广雅》称:狱,犴也。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昔殷纣纳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宫括见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终之义焉。羑城北水积成渊,方一十馀步,深一丈馀,东至内黄,与防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