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在李玄都握住“青云”以后,李玄都顿时气血沸腾,气机震惊。虽说“青云”的剑意并不如当年的“人间世”那般驳杂,也不似“叩天门”那般超然,乃至不如“大宗师”的杀伐,但剑意中却融汇了正一宗历代天师掌教对于天理情面的感悟,乃至是对于天道的感悟,并非一味杀伐锋锐,更加的难测难防。
李玄都只是笑了一笑,无有沧桑,唯有感念,虽是以“北斗三十六剑诀”起剑,但却没有太多杀气,身形向前飘但是出,笑道:“登临心系天下事,脚踏人间路不平。且看李某这一剑,平不平。”
在练剑之余,他也会登高望远,刚幸亏山顶上有一棵不知何人何时栽种于此的梨树,他便常常坐在梨树之下,效仿古剑仙“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的意境,横剑膝上,了望山景云海。
半晌后,李玄都的手背终究炸裂开来,几道形似藐小蛟龙的青色雷光环绕回旋,固然光彩不盛,但却有一股雷善霆恶、天刑劫罚的阳刚纯粹气味满盈开来。
李玄都深吸一口气,运转“坐忘禅功”,若在此时内视,便会发明在他的各处窍穴当中,闪现烟雨潇潇、夏雷阵阵、秋风簌簌、大雪飘飘的奇特气象,四时轮转、存亡枯荣尽在此中,竟是使得不竭震惊的各处窍穴趋于安稳。
与此同时,李玄都手背上开端呈现道道凸起,像是一条条经络,又像是甚么活物在皮肤下蜿蜒游动,想要破体而出。
修炼体格,无外乎筋骨皮肉,继而炼髓换血,终究炼精化气。在此以后,炼气化神,便能更深层次发掘人体秘藏,感到体内深处密如繁星的诸般窍穴,并且对本身节制达到极其纤细的境地,精华内藏,没有半分外泄,谓之“不漏”。现在李玄都的体格是以佛家“漏尽通”开启诸多窍穴,使其体格坚不成摧,只要窍穴不损,便是血肉受创,都可再生,此谓之“不坏”。
李玄都手持“青云”,眼神恍忽。
当年他听闻张白月的死讯,师父不准他分开师门,他只能传信请老友张鸾山以正一宗的身份,代为收殓遗骸,火化以后,将骨灰临时安设于大承恩寺中,待到李玄都伤势好转,他在自行坠境之前,亲身前去大承恩寺取走骨灰,葬于这座“忘剑峰”的梨树之下。
没有气冲斗牛的无匹剑气,也没有风起云涌的异象,更没有天雷从天而降,山摇地动。
先前颜飞卿承诺将“青云”借于李玄都,但甚么时候借剑,又该如何借剑,此中大有讲究,因为现在的李玄都不比当年,就算神兵利器在手,也最多只要一剑的机遇,如果送早了,无甚大用,如果送晚了,于事无补,非要恰到好处才行。
如果换成旁人,面对来势汹汹的“青云”,一个不慎之下,便要接剑不成反被剑伤,毕竟直接执掌“青云”,最低也要归真境才气做到,现在李玄都只要玄元境的修为,就算他有归真境的体格,也显得非常勉强。
在那刀剑评上就有两件仙物,一者是由清微宗历代宗主执掌的“叩天门”,一者是正一宗的雌雄双剑,如果双剑合璧,则还要压过位列刀剑评榜首的“叩天门”一头。
李玄都默念张白月写给他的那首《沁园春承平》。
就如许,李玄都握住了“青云”的剑柄。
他没有如许的派头,却也但愿本身能做到这一点。
再厥后,李玄都分开“忘剑峰”,重返师门,散去一身修为,重新开端。
“青云”的颤鸣渐不成闻,自天宝二年以后,再次握剑的李玄都,不由长叹一声。
在一瞬之间,李玄都满身剧震,如遭雷殛,他手中的“青云”也随之颤鸣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