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完)
中年和尚站起家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算我们想退,道门也不会答应我们退了。那件所谓的贪墨大案,已经让道弟子出警戒,不然李太一不会揪住此事不放,并且以此大做文章。”
这也不奇特,自从承平元年以后,儒门逃禅之人不在少数。
水池不远处的偏殿中,灯火摇摆,两名和尚在暗淡恍惚的佛祖像前相对而坐。
老衲点头道:“所言有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秦素还在人间。”老衲俄然说道。
老衲背负双手,望着一帘秋雨,喃喃道:“好一场秋雨啊。”
中年和尚面色凝重,缓缓说道:“据我所知,驻守金陵府的理学大祭酒已经解缆前去玄都,参与道门的金阙议事,再加上李玄都没法脱身,这恰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门外秋雨愈急。
此中一名看面庞大体不惑年纪的和尚转头望向屋外雨帘,悄悄捻动长髯,说道:“好一场秋雨。”
亚圣有云:“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白发白叟道:“间隔天子离世,只剩下数年的时候了,他还会在这个时候大动兵戈吗?”
老衲人顺手一抛,三枚天宝铜钱散落在地,滴溜溜地扭转不断。
墨是墨家,杨是杨朱,理学贤人解释道,亚圣之以是如此言逃墨、逃杨与归儒的关联干系,乃因“杨、墨皆是邪说,无大轻重。但墨氏之说尤出于矫伪,不近情面
老衲道:“如果求稳,最比如及天子飞升,我们再有所行动,不然便要平增变数。”
理学贤人年青时亦尝留意于禅,读儒书,觉得与佛合,但他最后做出的是逃禅归儒的挑选。如其诗句所谓:“逃禅公勿遽,且毕区中缘。”因此,在这类出入佛道的问学一起中,避佛而逃离禅佛的称之为“逃禅”。
老衲接着说道:“现在的道门不是当初青黄不接的儒门,就算我们杀了李太一,那又如何?大不了秦素持续做承平道大真人,并且此举还会完整激愤李玄都,莫非你们感觉李玄都比李太一更好对付?不要忘了,是谁整合道门,又是谁击败儒门,李玄都杀人的时候,李太一还是个孩子。”
白发白叟脱下外袍,从广大袍袖中抽出一个信封,说道:“我来此的路上碰到了一人,他请我将这封信转交给你。”
这些人的插手,变相地加强了佛门的气力,并为今后佛门与道门反目埋下了伏笔。
殿内三人堕入到沉默当中。
他们离开儒门以后,道门是去不得了,只能去往佛门,是为“逃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