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少年面面相觑,一时被这动静震惊得回不过神。
肃宗活着时,蒋渡余固然开罪,可其饱学之名仍然鼓吹天下,便是眼下,很多身任要职者,也是出于蒋师门下,这会儿即便有人得知蒋师隐居江南,也不会再议畴前之罪,反而会趋之若鹜,就说王七郎与贺十四两个,固然一个出身“京兆十望”一个是宗室以后,可只要宣称二人是蒋师之徒,必将被天下士子瞻仰,轻而易举就得了多少人处心积虑都不能企及的盛名。
“裴后薨逝!”王宁致再度掩面。
“你二人出身非比平常,昔机会缘偶合于野渠救吾性命,吾不但不谢,反要你二人拜吾为师,你二人不但不觉得忤,反而乐于阿谀,到现在,乃至不问为师名姓,这是为何?”
“这数月以来,我夜观星相,再兼卜问……你们两个听好,大周至今两百余年,国运却有大劫!帝星暗淡,而灾星犯宫,这是亡国之兆!虽有变数,可因灾星亦有从者,结果实难预感,倘若任而置之,不出二十载,不但贺姓江山崩溃,乃至中原之治不保,蛮胡犯境,我中原苍存亡伤遍野!而我卜得,灾星从者为后代返回,若让之失势,天下必有大劫,唯有襄助帝星从者,是循环之人,你二人必须寻得,不遗余力帮手。”
王七郎宁致只好也禀以实言:“初施助时,门生只觉得先生为农樵,至此竹舍,幸见先生榻边有《周记》,门生认出笔迹为蒋公孤本,后,先生问得门生与十四郎出身,仍直言收我两人入室,门生便知先生绝非常人,因门生上有高堂,冒然拜师只怕大人问责,先生遂书一函,令门生奉上,不瞒先生,家父认得先内行书,大感奇特,直叹门生有幸,因先生不肯申明出身,门生三载以来才故作不知。”
一丝血迹,从老者唇角蕴映出来,他却如同浑然不觉般,两手扶着矮几竭力支撑着病体,灯火映入浊目,似昏黯里的两点幽火。
乐安蒋氏眼下虽已经不能称为“京兆十望”,却仍为王谢著姓,特别乐安蒋公,但是一代明相,曾经帮手大周三朝帝君!不过有大儒之称的汉阳隐贤蒋渡余嘛……贺湛沉默,双颊更有红云腾起。
可席地而卧的两个少年,身上的衣衫却非常讲究,但是他们却浑不介怀,就这么卧于陋席安睡。老者借着火光,看向少年温馨的睡颜,那眉色乌黑唇色润红,不由渐渐一笑……处于宽裕而兀自安闲,虽一个出身王谢著姓一个乃至皇族宗室,三年之间,却能安于消寂苦读,资质不提,有这份心胸已经可贵。
老者将两个门生的“来往”看在眼中,虽精力不济,却也抚须而笑:“十四郎,七郎瞒着你也是不想让你感觉难堪罢了,实为美意……七郎,现在你无妨实话实说,也让十四郎晓得他奉养了三载之人是何身份。”
山间夜色,似永如此般幽沉孤单。
两少年本有安息常处,只因业师比来疾弱,才卧席近侍。
但他的两个门生却更觉惊心,实不料蒋师竟然毫不讳言怦击肃宗之过,虽说眼下,便连肃宗的儿子德宗也已驾崩,可毕竟这话是不敬皇室,的确令人胆颤。
“十四郎不必烦恼,当年你祖父也是被人操纵罢了,我之以是力辞肃宗,并非孤傲岸世,而实因肃宗帝亲奸侫而远贤能,我实不肯涉入权势排挤,当年我若承诺退隐,奸相必然造势,说我汉阳书院一脉名为隐士实则利欲熏心,而我力辞,虽本身难保,却对诸多门生无益。”追思旧事,蒋渡余唏嘘不已。
王七郎这番话音才落,就感遭到大腿一阵疼痛,眼角一睨,只见贺十四咬牙切齿,几次向他“端倪传情”,心甚无法,只好报以苦笑,但愿老友兼同窗能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