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所想。那“文坛前辈”刚看了第一段就已经摔了杯子,起了个倒仰。而看完整文的现在,已经是被气得胸口疼,捂着胸口坐在椅子上,一副要病发了的模样。可他并没有甚么心脏病,不过是心眼针尖细,略微一点气都受不得罢了。
而比起白话相对含蓄乃至风雅的骂人体例而言,口语文或许在精美上比不得说句老夫少妻还能“一树梨花压海棠”,可它通报情感的工夫,在很多时候更适应于大众。
“别挤啊!别挤啊我看不见了!”
不得不说,他们仿佛真的抓住了易之的缺点。说到底,文明圈的事情,几近统统人都默许还是要看资格的。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越是有盛名的文人,越应当有充足的文明秘闻和堆集才充足烘托人们对他们的恭敬。统统人一提起大师或者先生,内心想到的也多数是个有一点髯毛,面相平和的中年人,该当有一双聪明的眼睛。但是恰好易之和如许的形象差异有些大……
“行了行了,你们别再靠过来了。再挤也只要一张报纸,大师看都看不见!”
好轻易商奉迎如何做,这群情感冲动的门生终究安生下来,满面红光冲动万分地等着听易之的反击。之前统统人都想为易教员说话,却在最后被易教员给劝住了。现在,听着易教员本身的反击,他们心中也感觉畅快!
即便是完整没有存眷过这件事的他也晓得那句典范的话:甚么坛到了最后都是祭坛,甚么圈到了最后都是花圈。当时易之差一点就把这句话给写了上去,只是感觉这句话实在太令人痛快!
之前这整篇文章里说甚么“文坛前辈”对易之说的甚么资格规定之类的,多少还算是含蓄一点,只是越品越是感觉这中间的味道令人感受挖苦。看看这全部部分关于“我”和“文坛前辈”的对话吧。虽说仿佛是前辈德高望重,另有颇多“学术著作”,可他说的那些话,却无一不让人感觉荒诞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