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炕中间立着个小柜,冯三恪吹灭烛灯,阖上眼。
一去十几封信,却始终没把人叫返来。
实在他膝盖的冻伤也还没养好,抬腿时候有些疼,却没甚么大事,也就憋着不说。
冯三恪嗯一声。
过了未几时外边有人拍门,冯三恪起家去看,只见博观领着两个年纪比他大些的孩子杵在门口,三人每人手里边拿着个小物件,不等他回神就塞他手里了。
博观没插嘴,竖直耳朵听着。
说到此处,博观声音更加得小,连吐息声都轻得听不着了:“晌中午候有人叫我出去,是之前同屋的两个哥哥,他俩叫我别跟你走得太近,最好从速换个屋子,去跟他们挤挤,也比呆在你身边好。”
“嗯?”
当夜,博观再没说甚么。冯三恪睡得浅,夜里听到博观展转反侧的,觉得他是冷,起家去往炉里添了两块炭。
冯三恪想了一通,回过神,又是自嘲:他是来做工的,不是来当主子的,还想学读书识字?先好好干活,还上那一百二十两才是正理。
冯三恪又叹了口气,旁人猜忌,那里是一句半句就能解释得清的?博观他年纪小,不懂;他懂,却不想说。
*
冯三恪摇点头:“没有,就是跟着比划比划。之前一身力量,徒步走四五十里也不感觉有甚么,牢里住了半年,身子不好了,那天在集市上逛了一上午,返来竟感觉累。”
冯三恪抿唇沉默半晌,“那你就换个屋吧,我一人住也没甚么的,宽广。”
虞家大爷一口气没提上来,手抖得连茶盏都端不住了。瞧着他这侄女走远的背影,满脑袋只剩一句话。
博观倒抽一口冷气。虽熄了烛,暗中当中却模糊能看到虚影,他身上盖着的棉被一阵颤抖,都被冯三恪瞧进了眼里。
半大孩子内心藏不住事,脑筋也呆,别人提点他的,他扭头就奉告冯三恪了。却还留了个心眼,没把那俩孩子供出来。
“都说人活一张脸,家靠明理风。听我爹说,几位伯伯都是读过书的,想来该比我这浑身铜臭的俗人更明事理才对。一大师子坐吃山空,靠着我爹一个妾生子奉侍,可不是端方人能做出来的事。旁人羡慕得眼睛都红了,自个儿可不能飘到天上去。”
*
——也个个是傻子,他这个背着一身骂名的嫌犯,说甚么他们就信甚么。
“……然后锦爷就问他, 如果买十万石粮的话,一文一和一文二的不同又是多少?爷还说位高则责大,哪一行都是一样的事理。那县令公子叫她给说懵了, 灰溜溜走了。”
这甚么乱七八糟的事理,冯三恪笑得不可。
老爷子临去前心心念念的风景大办也没得行,四个房的老爷媳妇因为谁家出多少银子吵破了天,最后老夫人一拍案,动了本身的嫁奁银,才叫老头子下了葬。
那还是七八年前的旧事了,老太爷卧病在榻大半年,嫡庶儿孙二十几个十足围在膝下嘘寒问暖,唯独老五没返来。
三孩子就跑走了,像是怕他把金鱼还返来似的,跑得挺快,他没能把人喊住。
冯三恪听弥坚说他们都是虞家镖队分出来的。商贾之家不得募集私兵,虞家家大业大,更不肯意招眼,养着十只镖队轮着派活,一年走两趟,留在府里的时候就担起护院一职。
“冯哥。”
虞锦轻飘飘睨他一眼,弥高皮子一紧,赶紧把溜到嘴边的脏话咽归去:“真是笑话!”
*
一套拳练了三遍,保护便各自回屋去了,等着用朝饭。冯三恪一转头,却见虞锦站在廊下,披风裹得严严实实,毛领子也竖起来,只剩半张脸露在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