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也搭了。沈家不但搭了粥棚,还搭了一些供哀鸿避寒的棚子。
只要顺天府尹才晓得,白灾到临之前,顺天府的府库当中,早已没有了多少存粮。也只要顺天府尹晓得,在白灾到临之前,沈老爷曾亲身进了他的书房,将一大沓善款亲手捐募给了他。
只这一项,沈家不但解了很多身患疾病的老百姓的急难,又免除了面劈面施恩于人的难堪。
沈老爷积德,第一个原则是,不能让受善之人感到尴尬。
沈老爷的买卖很多。衣、食、住、行、钱、粮、兵,沈老爷每一样都做,并且每一样都赚得盆满钵满。
沈老爷好读经史。以是,沈老爷晓得,如果想要将沈家的充足与安宁起码传上个十代八代,沈家便得在布衣百姓当中也吃得开。并且必须在布衣百姓当中吃得开。
不过,沈老爷晓得,仅仅只是在达官朱紫当中吃得开,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吃得开,乃至能够说是吃不开。
民,才是本。
比方说,前年闹白灾时,即便是京师之地,也是饿殍各处。
沈老爷做的这些东西,代价固然高得吓人,但买卖更是好得吓人。因为,京师当中,向来就不缺大富大贵之人。大富大贵之人,向来就不缺大把大把的银子。
沈老爷但愿,沈家的充足与安宁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哪怕不能传个千秋万代,起码也得传上个十代八代。
达官朱紫,帝王将相,一茬一茬地来,一茬一茬地走,一茬一茬地起,一茬一茬地倒。唯有万民,如一永在。
沈老爷烦心的,是他的小儿子。
兵的买卖,沈老爷只做饰兵。饰兵不必然要好用,但必然要充足华丽。京师当中那些个连剑该如何拿都没摸透的翩翩贵公子,如果不在腰间悬一柄沈老爷家做的饰剑,都不美意义跟朋友一起出门。
沈家,每日起码必行一善。
一场白灾下来,顺天府尹不但没有遭到朝廷的诘难,反而因为救灾有力,大受朝廷的嘉奖。
以是,沈老爷积德很有讲究。
沈老爷熟读经史,天然明白,历朝历代,万民动时,最早不利的是哪些人。沈家,绝对不能成为那些人当中的一个。
据小道动静说,杜文渊为沈家写的,本来不是这四个字。杜文渊最早写的,本来是“至善之家”这四个字。只是,因为这个“至”字过分张扬,以是杜文渊才将其改成了“大”字。
因为,沈老爷想要的,不但是沈家一代人、两代人或者三代人的充足与安宁。
沈老爷不是官老爷。
再比方说,九门屯的那条河上要修建一座新桥了。沈老爷除了捐募银子,还主动担下了为力工们管饭的事儿。
这四个大字,乃是出自当朝宰辅杜文渊之手。
沈家每餐给力工们送去的饭菜,不但油水多,味道好,并且分量足。足到那些力工们即便放开了肚皮吃也不成能吃得完。足到每一个力工在吃得打着饱嗝儿之余,还能本着粒粒皆辛苦的原则,让自家的娃来拿一些回家去。
沈家,也有难念的经。沈老爷内心,也有烦心的事儿。
沈老爷偶尔在九门屯这一片儿漫步一圈,老百姓家里那些见人就汪汪叫的看家狗,见了沈老爷,也是不哼不哈,点头摆尾。
京师当中,但凡是有些怜悯之心的繁华之家,几近都搭起了粥棚,施粥救民。
住的买卖,沈老爷只用最好的建材。建材不但要好,并且必然要贵。
顺天府天然也搭了。并且,在统统施粥的粥棚当中,顺天府的粥棚无疑是最多的,也是最大的。顺天府施的粥当中,米也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