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ch3ng)■(f*),食之无卧。
产生于明朝的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和清朝的长篇小说《镜花缘》,读者常常被此中的奇异故事所吸引,从而对作者的丰富设想力佩服不已。但可晓得,书中的故事素材和艺术构思,很多是取自《山海经》的,而作者的设想力也多受《山海经》的开导。如此等等,《山海经》的魅力自当不言而喻。那么,详细的魅力安在呢?在于《山海经》丰富而奇异的内容,举凡当时人所能听到的、所能见到的、所能熟谙到的、所能设想到的统统事物,无不记录。如大大小小的山丘河道,形形□□的花草树木,神里神情的半人半神,怪里怪气的半人半兽,瑰丽多彩的金石矿物,奇形怪状的禽鸟野兽,窜改莫测的神话传说,各种百般的国度群众,奥秘的祭奠,古怪的装束,奇特的病症,灵验的药物,味美的食品,毒人的野味,超乎常理的日月,高出常情的工艺,上古帝王的世系,传闻不一的古史……的确就是当代的百科全书。
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因管理河渠有功劳,获得天子的犒赏,礼品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而东晋大墨客陶渊明平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佩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山海经>十三首》诗,留传至今。此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欢愉镇静的情感和晓得天下的结果“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给天子进献了一只奇特的鸟,拿各种食品喂它,但它都不肯吃。闻名文人东方朔瞥见这只鸟,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又说它该当吃甚么。一实验,公然就像东方朔说的。天子问东方朔如何晓得的,他说《山海经》中有记录,看了自会晓得。
《山海经》的版本很多,此中注释本也稀有种,如晋人郭璞所撰《山海经传》、明人王崇庆所撰《山海经释义》、清人吴任臣所撰《山海经广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经笺疏》等,都是较首要的。此中尤以郝注本为集大成之作。他针对前人研讨《山海经》,尚存“辨析异同,刊正讹谬,盖犹未暇以详”的环境,因而博采众家之长,“作为《笺疏》。笺以补注,疏以证经……计创通大义百余事,是正讹文三百余事,凡所指擿,虽很有根据,仍用旧文,因此无改,盖放(仿)郑君康成(郑玄)注经不敢改字之例”。以是,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是一种较好且又通行易得的本子。今次注译《山海经》,即取郝注本作为底本。而前面所说的把原文中讹误衍脱之字用圆括号和方括号标示出来,并不径改,就是成心遵守“注经不敢改字”的原则,庶免拘泥之讥。
古时学者多数以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明天看来此说纯属无稽之谈。不管是从其包含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各篇成书时候迟早不一上看,《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个人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内容非常遍及,是官方小我有力完成的,即便一个氏族部落的带领个人也只能编成此中的一部分。因为受古时地区、交通前提的限定,一个部落不成能体味到各地的环境。以是,只能通过巫师口耳相传积累,在大一统的后代将其加以清算成书。而初期巫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文明知识的布局,大凡天文、地理、汗青、宗教、生物、医药、帝王世系及严峻技术发明等等,无不晓得,故《山海经》的内容非常驳杂。